首页 国匠精神:认真坚持梦想 城市规划行业APP下载 常用规范 天气与日历 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发新帖

[原创] 基于区域规划理论对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2015-6-21 12:28 0 2274 | 复制链接 | 打印 |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送原创文章至admin@caup.net,可申请注册邀请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方式

x
    增长极模式在引导资源分配中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也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本文依据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边缘理论、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发展阶段等理论分析探索咸阳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推进模式指出咸阳区域空间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同时人口、资本、信息等由传统的聚集机制转换为以扩散机制为主的发展格局。并提出咸阳应在“点—轴”开发的基础上实行网络开发以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均衡发展。
一、区域概述
1.1咸阳简介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全市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492.86万。
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
1.2历史文化
咸阳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中华文明天然的博物馆。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也让咸阳成为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地方。咸阳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不来陕西领略不了中国历史,不到咸阳就体验不到秦汉雄风和中华原生态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始于咸阳,秦创设的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以及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秦开创蕴含的革新开放、创新进取、诚信有为的文化元素,是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1.3目前发展概况
咸阳现代产业基础坚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是关中粮食生产的“白菜心”,每年给国家提供2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尤其面粉品质优良,享誉三秦。年产水果400多万吨,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总量10%以上的优质苹果来自咸阳,全球六分之一的浓缩果汁出自咸阳。同时也是陕西最大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销售范围辐射西北。
咸阳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
二、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
2.1地理区位重要, 交通运输发达
咸阳市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国家立体交通的新枢纽。咸阳位于祖国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今天的咸阳,称得上西北连接世界最便捷的城市。拥有国内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产品内陆港,从这里坐飞机出发,一小时之内可达全国40多个重要城市。毗邻亚洲在建最大的火车站,全国9条铁路、6条高速路在此纵横贯穿,正在规划建设的北京至昆明、乌鲁木齐至上海两条高速铁路唯一的交汇处也在这里,咸阳将形成到其他重要城市的陆路“一日交通圈”。届时从咸阳坐火车到北京4个小时,上海5个小时,必将为咸阳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2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
咸阳市地势自北而南呈阶梯形倾斜, 全区地貌分异为北部高原沟壑, 中部台源及南部
冲积平原三大单元, 构成本市复杂的农业生态立地条件。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有利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年平均温度平均温度9.0℃~13.2℃( 南温北凉) , 累计年光照时数平均为2017.2小时~2346.9小时,6月、7月、8月3个月的日照时数占全年的32%左右,热量条件南北差异明显,年均气温南部一般比北部高4.2℃,对夏收作物的成熟和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北部无霜期为172天~205天;南部无霜期为212天~223天。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37毫米~650毫米,水资源总量69.9 亿立方米, 可控制利用的水资源为15.6亿立方米。塿土和黑沪土等优良的耕种土壤分布面积广, 宜种作物品类多。历史上农业开发早, 水平较高, 农产品种类繁多。经过近四十多年建设发展, 咸阳市农业的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 水浇地面积为总耕地面积一半左右, 是陕西省的主要粮、棉产区和苹果、烤烟、油菜、秦川牛、奶山羊等15 种农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总的来看, 咸阳市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加之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 发展大农业的潜力大, 后劲足。
2.3工业规模形成,支柱产业更加明显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 咸阳已成为关中平原上新兴的纺织、电子工业城市。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工业主导”的总体部署,按照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力加快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总量持续增加、增长幅度快速稳定、骨干企业扩张加快,县域工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咸阳工业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也沉着应对了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发展约束,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得到提升,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经成长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截止2012年12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234.5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工业增加值704.3亿元,同比增长23.5%。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全市已经形成能源工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医药制造业、建材工业、战略新兴产业九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的份额高达97.3%。其中能源化工业成长最快,占规模工业份额的48%。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高新区与秦都、兴平融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能源开发及深度转化为重点,彬长旬能化基地与渭城、兴平能化工业联动发展的能化产业板块;以水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为重点,乾县、礼泉、泾阳矿产资源优势的现代建材产业板块;以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导相关企业向高新区、沣西聚集的新兴产业板块;依托泾河新城和兴平装备制造示范基地,面向国内外一流装备制造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
2.4煤炭和石灰石储量丰富, 生物资源种类多
咸阳矿产资源以煤和石灰石居优, 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的部分地区,探明储量为110亿吨左右,为陕西省第二大煤田,是国家确定的大型煤炭开发基地、陕西关中能源接续地,发展建材工业的丰富原料。石灰石是咸阳市仅次于煤炭的主要矿产,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乾县、永寿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境内的北部山地一带,东西延长75公里,储量约有3000亿立方米。矿石的碳酸钙含量97%以上,氧化钙含量55%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轻质碳酸钙等产品和烧制石灰的优级矿石。
本市生物资源丰富,优势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等。中草药资源已发现品种多达626种,分布遍及全市。野生果类植物、野生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和化工原料植物等蕴藏量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4目30科140余种,兽类6目14科约40种,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有狸、獾、鼬及鸣禽等。
2.5旅游资源丰富, 文物古迹荟萃
咸阳历史上曾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京畿重地,时经千载,存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现已探明可资开发的古代帝王陵墓、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风景点450余处。许多陵墓葬群闻名中外, 出土文物琳琅满目, 不乏艺术珍品和稀世国宝, 令人叹为观止。且具备建设市区北郊文物风景旅游区的优越条件, 现已发展了秦咸阳城、五陵塬和唐帝陵三大遗址保护区。
2.6科技队伍实力较强
咸阳市科技队伍在全省各地市中居明显优势。辖区内共有中省驻咸科研院所16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56个,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心2个,县区和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其中著名的科研机构有西北橡塑研究设计院、陕西中药研究所、陕西省机械研究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和咸阳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等。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800多家,拥有一批科技人才、精良设备和科技新产品,科技实力在全国地级城市名列前茅。
截止2010年,组织实施中省科技产业化项目53项,获得省级科技项目61项、经费2518.5万元,国家级科技项目21项、经费1450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入驻高新技术企业27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工业总产值达64亿元,上缴税费总额6亿元,出口创汇1.86亿美元。
三、区域经济
3.1咸阳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
咸阳是秦王朝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将秦国都城从雍迁到现今的咸阳市,经过秦惠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5代,一直到秦始皇统一7国,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144年。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古国,王朝都城的建立是早期人口、物质、资金聚集形成中心地过程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秦国建国到秦王朝期间,咸阳市是以极化方式为主的中心地,秦王朝时达到顶峰。但由于在此时期,中国是以农耕活动为主要生产方式,户政制度严格,生产力落后, 致使人口、物质向咸阳中心地的极化方式有限,都市规模较小。因此,此阶段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当于前工业化阶段。
秦王朝之后,王朝都城迁移,咸阳中心地聚集效应强度降低,都城规模发展进入相当停滞的过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时期,咸阳城市工业化布局加快,城市极化方式不断加强,城市人口、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此阶段,咸阳中心地的发展以外围物流、人流、资金流向中心地聚集,中心地规模不断扩展为特征,两地的外围区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城市用地,在功能上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体系,此阶段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当于工业化城市发展阶段。
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工业化全局的需要,国家在陕西关中布局了以机械、电子、纺织为重点的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咸阳是这些项目分布的主要地区。但是西安、咸阳的产业趋同导致资源浪费巨大,并加剧了地区分割和地区保护主义,造成地区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演变为地区间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随着西咸阳市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咸阳市发展出现了许多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人口高度稠密、城市地价飙升、城市热岛现象强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加剧,以及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此时,在市场经济作用及政府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咸阳中心地扩散—溢出作用的需求开始变得极为强烈,促使咸阳中心地与其外围实施一体化发展。现今,咸阳城乡一体化就是传统以极化方式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建设向以扩散方式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建设的转换,是咸阳城市中心地的物流、人流、资金流聚集向城市外围扩散的转换,是以地域特征为前提,实施互补协调发展的自然选择。咸阳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咸阳空间经济结构体系演化迈入后工业化阶段。
3.2西咸一体化对咸阳经济发展的优势
  西安、咸阳两市地处陕西关中地区,秦岭北麓,渭河沿岸,两市近似东西向相邻延伸。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咸阳东南侧,渭河之南,区域发展已扩展为东西最长204 km,南北最宽116 km,全市面积9983 k㎡,其中市区面积1066 k㎡;人口608.89万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达275.67万人,西安城市交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已呈现出多层环状为主的格局。咸阳位于渭河之北,西安西北侧侧,两市中心区相距仅约30 km;咸阳市下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面积达10196k㎡ ,人口494.3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达53万人。西安、咸阳两市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及城市交通上已基本是无缝相接,两市的综合统一规划、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西安市以政府行政办公区、高级商品销售为特色的中央商务区、高校研究机构、高新开发区、城市旅游、国际会展中心布局为特征,出现人口稠密、交通堵塞、空气质量下降、地租抬升等城市发展问题,城市环境超载严重。其西侧的咸阳市则具有充足的能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咸阳水、火电装机容量为140万kv,输变电线路与西北地区联网;煤炭储量达120亿t,原煤生产能力300多万t;同时咸阳水源丰富,境内有河流8条,地表水径流量达70多亿m3,地下水综合补给量10亿m3,有温泉12处,地下热水深井9处。咸阳土地总面积约101.96万k㎡,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土石山地、丘陵地、原地和川道4大类;土地类型丰富,耕地面积约40.70万k㎡,园地约11.85万k㎡,林地约17.98万k㎡,牧草地约2.28万k㎡。咸阳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22种,已开发利用10种,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陶土、油页岩及石油等。
咸阳丰富的能源与资源为整体空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为空间区域分工提供了地理依据,为西安城市中央—核心经济、教育、高薪、金融等现代城市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西安对咸阳各种资源的依赖也加强了咸阳市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而且,也为咸阳市经济发展带了机遇。
3.3咸阳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3.1咸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咸阳经济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其他城市相比,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①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②经济效益差,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足;③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④人口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⑤环境保护比较差,生态环境恶化。
3.3.2制约咸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制约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远离国内经济核心区,接受经济核心区的辐射能力差;②创新性产业和技术短缺,缺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③区域因素的差异性很强,没有形成相互支持和补充的产业链;④生产要素在交通干线的聚集程度低,区域间的传承带动能力弱。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咸阳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寻找一种合理的空间推进模式, 打破这些因素制约, 实现大的跨越。
四、战略措施
    基于均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区域经济理论分析,必须把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与空间过程结合起来, 发展的初期, 模式选择上应侧重“点- 轴”建设, 建构空间架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重心应转向空间扩散, 进行网络开发。因此,咸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架构设计上, 必须选择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从点、线、面三个不同层面上整体推进。
“点”, 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依托西安这个区域外的增长极。咸阳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它缺乏一些能量级的增长极, 必须到其邻近区域去寻找。西安市的经济实力强, 发展基础好。90 年代中后期, 国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微调时,就把西安作为一个增长极, 重点培育。目前, 西安正在着手规划建设大西安都市圈, 形成西接咸阳、东连
临潼、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城区布局, 以科技、旅游、商贸、金融为主导, 带动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咸阳地处大西安都市圈的核心, 又处于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核心地带, “西咸一体化”的启动为咸阳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因此, 咸阳应借助西安这一增长极的扩散功能, 开发区域内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资源,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秦渭两区、十县一市这些“节点”。增长极的扩散功能能否有效发挥, 还在于这些“节点”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如果“节点”缺乏传承能力, 区域经济仍然难以被带动起来。因此, 必须以各个县城为中心,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近年来, 该区域内的各县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如秦渭两区的餐饮、商贸、足疗, 兴平的粮食深加工, 礼泉、淳化的果品加工, 三原的食品、重化工、西部家具工业园, 彬长旬的能源经济, 泾阳的乳业经济, 乾县的纺织经济等, 各具特色。但这些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 应该以西安的创新能力为基础, 在产业发展上进行引导和提升,形成“研发+加工”的分工格局, 消除其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 以及技术上的低层次。
“线”, 同样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主要的交通干线。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增强, 必然产生对外辐射和扩张的动力和要求, 改善和加强保障这种日益扩大的联系的物质条件就非常必要。咸阳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利用现有的主要交通干道, 将各个“节点”连结起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使各类要素资源沿线流动起来, “以线串点”, 推动县域经济向带状经济发展。二是两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带, 即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技术产业开发带。咸阳地处这两个开发带的腹地, 可以借此对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选择关联性比较强的主导产业,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 通过点线相互衔接和配套形成的空间结构。随着区域内各类产业带、经济带及复合型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城镇经济对周围农村经济社会的依托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和农产品供给对城市经济及其居民生活的支撑保障作用也日益强化, 要素资源流动城乡分割的局面会彻底打破, 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 城乡、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距因此加速缩小, 区域内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
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将会使咸阳区域经济发展步入高层次的、有秩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罗利丽. 咸阳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推进模式的选择[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55-58.
[2]郭力宇. 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对西安—咸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762-12764+12770.
[3]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咸阳市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咸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本站发帖、留言功能已关闭,交流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讨论。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论坛类交互网站已不满足相关政策要求,因此发帖与留言关闭,感谢大家的理解)
城市规划学社
299元/年
国土空间学社
99元/年
城市数据学社
299元/年
规划管理研讨
50元/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方式

本版积分规则


规划云首页
规划行业搜索引擎 多风格地图底图 mapv POI查询工具 交通态势工具 getxy 在线协作工具 意向图片搜索 线稿自动上色 断面绘制工具 词频统计工具 style fenxitupeise upnews 国匠城 xuetang data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