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规划日课095:都市“有农社区”的概念与规划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4-16 06:50
标题: 规划日课095:都市“有农社区”的概念与规划设计

【 2018.04.06 】
为城市,我们一起终身学习
思维 | 新知 | 技能

本期日课推荐的内容,摘录自刘长安,张玉坤,赵继龙的《基于物质循环代谢的城市“有农社区”研究》一文,文章发表于《城市规划》杂志。

文章从社区层面入手研究农业要素与城市的融合,将食物生产、居民生活和社区生态等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关联起来,提出容纳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和完整物质循环代谢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城市“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期突破当前主流的社区建设模式,探索一条农居一体、循环代谢的新型生态社区建设之路,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也为我国当前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1、有农社区的内涵

“有农社区”(agro-integrated community)是从中观的社区尺度入手研究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指的是经过统筹布局与合理设计,将农业从生产、运输、加工、分配、消费到废弃物处理的整个链条及完整的养分循环代谢系统引入城市人居环境,并使之融入社区生活、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新型城市生态社区类型。

农业全过程和养分循环系统的融入将引发社区的空间、技术及基础设施重构,带来全新的社区内部食物系统,也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

同时,农业要素融入社区系统,不但可以带来新鲜、便捷、健康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可以循环利用社区内部的有机废物,修复当前城市已然断裂的物质代谢通路,通过增加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物质消耗和废物排放,从而能更好地构建和支持城市生态系统。

有农社区示意

2、城市层面的“有农社区”

如果将“有农社区”的概念扩展到城市层面,它还将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有农城市”、“生产性城市”等更高层级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个“有农社区”联合起来,社区之间可以有更为明确的分工,形成生产蔬菜、粮食、水果、肉类及蛋类等各类食物的专门化的“供应点”,结合本地的农夫市场和堆肥中心,形成城市内部全新的“食物/养分供给网络”,构建本地化的食物系统和养分循环系统,大幅降低食物里程,缓解甚至解决整个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物质代谢危机。

当前城市与未来“生产性城市”的食物供给方式比较

3、有农社区的构建

可以从物质空间、循环技术、运营参与三个方面探讨有农社区的构建与发展,并分别对应农业与社区共存共生所呈现的“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特性。

有农社区构建模式分类示意

4、有农社区设计——“有机植入”

(1)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方案本着对基地扰动最小的原则将东南侧原有荒地作为传统种植区域;社区主体建筑置于基地西北侧,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方便统一管理。社区主入口设于基地西侧主干道,临近现有宿舍区;在南侧、东侧均设有次入口,方便师生通行。

社区规划总平面

社区食堂部分迎合学生人流方向,沿基地西侧道路布置,入口处形体采取斜坡向上的形式,使人流方便到达建筑屋顶开展农业种植活动,也为社区增加活跃元素与交往空间。

学生公寓和青年教师公寓是社区的主体部分,设计为分散式布局的5栋塔式建筑,通过裙房和空中步道相连。生产性要素的融入为公寓立面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催生了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表皮利用出挑的阳台、露台、遮阳板及不规则墙面划分和组织立面,为农业种植创造有利条件。公寓顶部是密集种植温室,北部2栋高层宿舍还植入了“种植塔”,集成了种植与交往空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公寓形体演变/种植要素融入

社区西南向鸟瞰

位于社区西北角的物质循环中心由中水站、垃圾站、堆肥站和沼气站组成,结合基地原有中水站与垃圾站进行改建,面积虽小,但却是整个社区的物质中转站和循环中枢。

(2)城市农业融入与物质循环体系构建

社区养分循环示意

社区水分循环示意

以上内容为节选,全文点击这里:基于物质循环代谢的城市“有农社区”研究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