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日课】《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编制思路、内容及特点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12-14 11:38
标题: 【日课】《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编制思路、内容及特点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自2016年8月正式发布以来受到,受到各界关注,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共鸣,本市也开展了若干生活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以下将分为上中下三篇对《导则》进行介绍,上篇主要包括《导则》的基本思路和内容特点,中篇主要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例,深入介绍《导则》的核心理念,下篇主要是关于《导则》发布实施以来的应用情况。

一、编制背景

《导则》是新形式下本市居住社区规划编制和更新的基本导向,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规划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如何在社区规划和更新工作中体现。

2、新的发展目标:上海2040总体规划明确了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如何通过打造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宜居空间,来提高城市全球竞争力。

3、新的生活需求:后工业化时期人口文化的多样性、本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二孩政策条件下婴幼儿的逐步增多,如何应对日益多元的人口需求。

4、新的治理方式: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如何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二、整体特点

上海是国内首个提出15分钟生活圈概念的城市,为了确保概念的落实,又率先以标准导则的形式来全面指导本市的规划编制和实施。

理念方面,紧密围绕社区生活方式的转型,通过规划语言将15分钟生活圈概念落实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法方面,探索存量社区规划的编制方法及实施途径,推动存量社区逐步落实新理念、实现新目标;决策方面,强调从政府单向决策向“政府、社会、市民”深度协作的转变;行动方面,强调规划对行动的策划,通过社区行动,来推动社区规划蓝图的实施。


图1.社区生活方式转型驱动下的理念转型



图2.多元协作的决策转型


三、主要内容

《导则》由标准导引和行动指引两部分构成。其中,标准导引为规划和建设标准;行动指引,为社区规划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具体操作指引。

标准规范由居住、就业、出行、服务和休闲五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由若干策略组成,每一条策略下,分别由目标、规划要求、建设导引、已建地区的实施途径四方面内容组成。

01.居住方面

倡导从类型单一到融合包容的社区氛围。住宅类型上,鼓励提供多样化的住宅产品,包括增加中小套型住房比例、增加租赁房比例等。空间布局上,促进不同类型人群的社会融合,包括分散布局多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在就业集中区域增加租赁房比重等。住宅文化特色上,鼓励有针对性的保护既有空间特色、塑造和谐住区环境。


图3.鼓励多样化住宅类型的居住篇


02.就业方面

从功能分区到倡导功能混合布局和土地复合使用,促进居住和就业的适度平衡。用地布局上,鼓励在居住社区中提供适度的就近工作的机会。空间使用上,鼓励利用既有建筑,发展嵌入式创新空间,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

图4.鼓励创新办公空间的就业篇


03.社区服务方面

从基本保障到品质提升,更加强调需求导向的差异化配置。设施类型上更加多元,完善基础保障型服务,增加品质提升型服务内容,充分满足日益精细化的社区需求。设施布局上倡导不同人群的差异化步行可达。一方面,根据家与不同设施之间的步行可达需求,形成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设施布局圈层,并鼓励将幼儿园、菜场等老人和儿童使用率较高的设施优先布局在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另一方面,关注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步行关联度,将使用关联度较紧密的设施邻近设置、集中布局,分别形成以儿童、老人以及上班族为核心使用人群的高关联度设施圈。设施使用上更加灵活丰富,鼓励各类设施进行合理的综合设置,充分整合可共享的功能空间,形成高效灵活的使用机制。


图5.鼓励步行可达、精准服务的设施篇


04.交通出行方面

从交通效率向人行优先转变,有利于街区制的建设,形成活力紧凑、人性化的开放式街区。一是以道路间距、支路宽度和交叉口倒角半径为主要指标,构建安全便捷的社区路网格局。

二是以TOD模式为导向,强化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的功能深度混合,促进公共交通、慢行等绿色出行,提高街道活力和社区生活便捷度。三是以激发街区活力与魅力为目标,鼓励沿街功能复合、设施开放布局,营造舒适、便利的街道空间。


图6.倡导步行优先、开放式街区的出行篇


05.休闲开放空间方面

从大型化向小微空间转变,构建体系完整、类型丰富的公共空间系统。一方面,更加关注社区级以下的小广场、小绿地的服务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步行可达、网络化覆盖。在人均指标不变的前提下,从可达角度提高小微空间的覆盖率。另一方面,关注存量用地的空间挖潜,鼓励通过附属开放空间挖潜、微空间改造等方式激活公共空间的潜力。


图7.打造活力、宜人开放空间的休闲篇


点击购买本图书:https://union-click.jd.com/jdc?d=87wsL8




撰稿人:张弛 图文编辑:喻晓霜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
作者: 草木芳华    时间: 2017-12-15 09:14
认真学习了一下本篇文章,想提几点想法,一是感觉有些东西是老生常谈了,比如"多元协作的决策转型",这个说法真的是太多了,所有的策略里都说要考虑市民,多元协作,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市民到底有没有真正参与到规划决策中,他们的想法到底体现在哪里,具体到底怎么操作的,能不能保证落实呢?二是就业方面,提出“鼓励在居住社区中提供适度的就近工作的机会”,那是否该考虑大量不可能搬迁的公司企业,在这里就业的职工们如何能实现居住就近,他们该怎么样低成本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呢?不造有人交流没~
作者: asdzcm    时间: 2017-12-30 13:13
草木芳华 发表于 2017-12-15 09:14
认真学习了一下本篇文章,想提几点想法,一是感觉有些东西是老生常谈了,比如"多元协作的决策转型",这个说法真的是太多了,所有的策略里都说要考虑市民,多元协作,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市民到底有没有真正参与到规划决策中,他们的想法到底体现在哪里,具体到底怎么操作的,能不能保证落实呢?二是就业方面,提出“鼓励在居住社区中提供适度的就近工作的机会”,那是否该考虑大量不可能搬迁的公司企业,在这里就业的职工们如何能实现居住就近,他们该怎么样低成本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呢?不造有人交流没~

“就近的工作空间”,小微企业的青年工作者有多少能承担起得起就近社区的高房价,这需要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跟上;现在的规划中,公众参与,真的就只是形式,尤其上海,市规土局的意见大于天!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