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数据”与规划中的“常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6-10-23 02:43
标题: “大数据”与规划中的“常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数说城市,作者钮心毅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不思考事情的对错,而这样的习惯也给一件事情蒙上了貌似正确的表象。—— 托马斯·佩恩《常识》

有几次听到过这样的评论——“用大数据做了半天计算,得出了一个凭常识就能得出的结论”,言下之意是你们这种大数据分析有什么意义。如果场合允许的话,我会这样回答:大概在400多年前,有一个常识是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重的会先着地。有一个人怀疑这个常识,他在比萨斜塔上同时落下了一个重的铁球和一个轻的铁球。结果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假如伽利略的实验结果是重的先着地呢?那么他听到的评论大概就是“做了一个无聊的实验,得出了一个凭常识就能得出的结论而已,这种实验有什么意思啊”。

其实生活中大概中两种常识。一种是科学常识,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本身或者用科学原理解释的现象。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当然不必将所有三角形逐个进行计算,用于验证上述定理。还有一种常识属于对现象的直觉认识,比如400多年前那个关于自由落体的常识。这类仅凭直觉的常识是否正确当然值得验证。在城市规划中,很多常识其实属于后一种。

城市规划中的有些常识出自对城市活动的模糊直觉,比如有多少比例上海居民往来于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之间通勤?直觉的常识告诉我们这个比例不会很大,但这种直觉的常识不能给出具体比例是多少。使用手机大数据分析,能得出这个常识是否正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还有一些哪怕是写进了规划原理教科书的常识,仍值得采用大数据进行验证分析。这是因为传统手段无法收集城市运行、城市活动的足够数据,一些我们写在教科书上的规划知识当年其实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例如,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空间衰减率是写进教科书的知识,这个空间衰减系数到底是多少,什么条件下是能直接借用物理学上的距离平方倒数?什么情况要将衰减系数设成小于2、什么情况下设成大于2?这些教科书上的常识来自于前人的个案研究或是来自于类比。这个常识非常值得用大数据进行验证、细化。
当然,对很多问题分析未必要用大数据,能用传统方法、传统数据能得到的结论,就不需要使用大数据。例如,要分析某地的就业岗位分布,如果有了最新的经济普查数据,完全不必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推算。在传统数据源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这些场合中的大数据也许就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最后回到开篇的那个评论。在应用场合、应用方向合适的前提下,哪怕采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是与常识一致,也不能否认这些分析的意义。如果只要常识就可以回答所有问题,我们还需要科学何用?



作者: yjptc    时间: 2016-10-23 08:01
规划可是要工具加脑子

作者: yjptc    时间: 2016-10-23 12:30
马了细看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