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城市创新与城市创业 [打印本页]

作者: 微信推荐    时间: 2016-10-21 11:42
标题: 城市创新与城市创业
作者:吴晓莉(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致辞中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打造为双引擎之一,努力推动形成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创业浪潮,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央从出台政策、扶持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多渠道宣传推广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双创。两年来,双创热潮涌动,对提振产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规划与双创有关吗?

两年多以来,双创空间的规划建设渐渐成为规划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中央在着力推动建设特色小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这似乎意味着编制双创空间规划是一种应运而生、自然而然的任务要求。如果套用传统思路,也许会认为双创空间规划是新一轮的产业空间规划,与工业区、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等规划一样,是经济发展对规划工作提出的时代性课题。



也许,当前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也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规划如何参与双创”这个问题。参与空间规划无疑是规划师的职责所在,但是,规划参与双创仅止于此吗? 如果将双创空间规划当作新一轮的产业空间规划看待,回顾过往的规划实践,盘点我们曾经规划的产业空间兴衰各异的发展现状,不由得自问:“双创真的依赖空间规划吗?”如果我们将思考置于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大潮之中,我们不由得自问:“时代赋予规划什么机遇和使命?规划如何参与双创?”

双创对空间规划没有必然的依赖性

两年来,我们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双创空间规划。其中,两个案例各具鲜明特色,但发展状况有别,引人思考。



杭州梦想小镇是中国首个“互联网”+ 特色小镇,称得上当前最红火的双创特色小镇之一。多年来杭州市区两级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深规院自2008年起持续参与了杭州逾30项创新创业主题园区的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包括余杭创新基地、海创园、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等,可以说见证了杭州双创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梦想小镇规划获得了广泛肯定,启动区的建设推进迅速,目前在落实创业项目、集聚金融机构、成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等方面成就亮眼。梦想小镇的顺利发展让规划师颇有成就感。



另一个案例是深圳国际低碳城。深圳国际低碳城是2012年5月时任副总理李克强确定的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的旗舰项目,以探索和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之路为使命,以发展新兴低碳产业为主。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因其发展理念前瞻、低碳技术切实可行,先后获得保尔森基金会2014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以及深圳市、广东省和全国优秀规划奖,可谓是得到了国内外、规划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近几年,政府按规划投资建设了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海绵城市、共同管沟、河流生态化治理等工作都领先于国家政策要求,但创新创业项目的入驻进展不如预期。在当前推动双创、加快实施深圳东进战略的背景下,低碳城的未来应该前景光明。

两个案例对比直接产生的疑问是:好规划为何服务双创的效果却有别?显然,双创发展实效如何,与空间规划编制相比,规划实施是更具影响力的因素。

那么,空间规划对双创重要性到底如何?深圳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从1980年代的工业区自发转型发展为当年引领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创业热潮的基地,其中没有空间规划有意识的谋划和引导。为何华强北可以在一众工业区中脱颖而出,转型成功?靠近商业中心、交通便捷、周边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等等,都是对华强北转型产生重要影响的空间因素,甚至不可或缺。因此,创新创业对区位、交通、空间、是配套设施等空间因素具有不可置疑的依赖性。但是,不是一定要有空间规划才能推动创新创业。

如果没有空间规划,规划是不是就只能置身于双创之外?

新型城镇化赋予创新创业以时代机遇

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站到了分水岭上。第一个分水岭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追赶西方现代城镇化的道路基本走到了尽头。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基本完成了物质的城镇化建设,逐步进入稳定的城市发展期,偏重于运营和治理的城镇化。第二个分水岭是中国社会进入了相对富裕的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由着重解决有无问题的供不应求时期进入侧重于解决优劣问题的供过于求时期。以解决有无问题为主时,集中于供给侧发展。城市富足后,逐渐步入消费升级阶段,需求侧产生了巨大变化,更为注重品质、多元化和个性化。

未来三十年,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如同过去三十年一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只是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城市建设和城市扩张为表征的传统城镇化,正在被以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提升为表征的新型城镇化所取代。新型城镇化的重心将进一步突出改善公共产品的品质,满足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让更多的人能够公平地享有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赵燕菁教授认为,城市是一个交易公共服务的空间,将城市化质量定义为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按照赵教授的观点,虽然我国不少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城镇化质量逊色不少,因为我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品质和多样性上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公共产品是吸引人口集聚、选择城市生活的关键动因。设施型公共产品形成了保障生活品质的基本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为首要前提,强调公平性。因为在规划建设中强调公共产品的经济可行性,逐步形成了公共产品的级配和标准化供给的体系。这样虽然保证了城市的基本生活品质,但是也抹杀了包括功能、景观、建筑形式等方面的设施特色。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推动设施型公共产品的特色化供给。

公共产品的特色化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创新创业的重大机遇。公共产品的特色化供给将超越公共产品本身的价值所在,从需求侧推动供给侧改革,带动产业发展和转型,促进就业,提升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真正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城市创新和城市创业是最宏大的双创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特色化供给都是城市级的系统创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无论是医疗、教育、司法、安全等服务型公共产品,还是机场、铁路、通信、水里等设施型公共产品,都具有典型的规模化、系统化特征。按级配体系提供与人口规模、服务范围相匹配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才能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活品质。因需求变化激发的公共产品特色化供给,仍然具有公共产品的规模化、系统化等基本特征,但是可能会突破的级配体系和标准化产品的形式。

公共产品的特色化供给需要共同创新。从产品级别来看,这样的产品级别超过了绝大部分企业和个人所能独自承载的极限。而从生产要素来看,单一的资本要素、渠道要素、技术要素都不足以支撑城市级的系统创新。换一个角度看,将最强大的资本、渠道、技术和创意整合于一处的共同创新固然成功率惊人,却很难找到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市场。城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领域恰与共同创新天作之合。



总理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经济双引擎。创新创业、互联网+、大数据、PPP等都是手段,好像只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目的。城市创新是聚焦于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共同创新,是对总理提出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双引擎的积极回应。

“共同城市”指引城市发展新格局

站在中国城镇化的分水岭上,面向未来推动城市创新,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是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中有个概念叫“社会三角”,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政治组织、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和以社群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三方力量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今天的中国是典型的政治组织相对有力的钝角三角形。现代城市离不开均衡的社会三角。对城市而言,“社会三角”的均衡并非指向三方力量的均等化,而是强调与三方力量相匹配的责权利体系。

进入后城市化时代的中国城市,社会三角的力量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政府为代表的政治组织拥有最多的资源,也承担着最大的责任,是中国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一点至今未变。与此同时,经济组织的力量日益壮大,不仅集聚了相当规模的土地、资本、人才等传统生产要素,更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领域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这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并未真正在城镇化领域获得与之匹配的责权利。

城市的发展动力机制受到社会三角格局的变化而改变,并将进一步强化经济组织的角色。三十多年的中国城镇化是不断深化市场机制、释放经济组织发展能量的过程。经济组织在掌握和积累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再是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经济组织自下而上和PPP等方式都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中央提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城市发展将顺势界定明确社会三角的角色,并更为倚重经济组织的力量。



建构新型城镇化时期的城市观,是站在城镇化分水岭上寻找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必然。于是,深规院在2014年提出了“共同城市”,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从完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共同城市”是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三方力量以组织形式的联接,指引城市未来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以“三众规划”策动和统筹城市发展力量



规划服务于城市发展。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在变,规划的方法也要随需而变。以“共同城市”为指引,深规院在方法论层面重新认识规划,提出了“三众规划”。“三众规划”之一是“众志”,即汇聚公众共同的意愿,发现问题;之二是“众智”,即汇聚公众智慧,推动共同创造,制定解决方案;之三是“众治”,即组织公众参与规划实施,推动城市治理的共同实现。



以“共同城市”为指引,按“三众规划”的方法,深规院于2015年联合浪尖、腾讯、华为、深业、深能环保等深圳本土的民企和国企,发起成立了“城市梦工厂”这一专注于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共同创新和共同创业平台。这些企业都是伴随着深圳在全球化时代迅速崛起而成长起来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诉求和发展力量汇聚到“城市梦工厂”,代表了城市的发展诉求,凝聚了城市的发展力量。

在众多推动未来中国经济的要素中,只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市场型引擎”,这恰是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所擅长的。对企业而言,这是巨大的新市场;对城市而言,这是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城市梦工厂”是推动双创双公双引擎的联动,以此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一年多以来,“城市梦工厂”有了一些进展。于2015年11月启动的“城市梦工厂”种子计划,经过近半年的筛选、培训、兵棋推演等孵化过程,推出了五个相对成熟的公共产品创新创业项目,涉及公众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建设、海洋珊瑚保育、城市更新、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今年10月11日,“城市梦工厂”发布了2016年种子计划,以碳基生活、都市沙盒、营城矩阵为三大重点板块的创新创业项目征集。



规划参与双创就是以“三众规划”的方法实践“共同城市”

走到今天, “城市梦工厂”是否代表了规划参与双创的正道,需要更多实践的检验。但是,以规划师为纽带,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一起推动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很明确的。



“规划与双创有关吗?规划如何参与双创?”仍然是推动“城市梦工厂”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城市创新既不是规划师去做企业、创业者层面的创新创业,也不是企业和创业者来做规划,也不是传统规划业务如何创新,也不是规划院内部治理的创新创业,而是以规划师为纽带连接社会三角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没有城市创新和城市创业,双创就不完整。



双创不是和规划无关。相反的,规划工作综合性最强,规划师最懂城市,最适合参与城市创新与城市创业。在城市创新中,规划应回归策动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作者: mr-stranger    时间: 2016-11-9 15:00
说这么多,开始一直引入概念,中间像打广告,最后还是没有一系列的后续措施。说了等于没说,城市梦工厂的百公里有听说过,但是其他的感觉都没啥影响力。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