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cloudysir    时间: 2014-11-23 10:16
标题: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书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加拿大]简·雅各布斯,金衡山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8月第2
字数:35.5
阅读时间:20146
本书总述: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特别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同时,更主要的也是尝试引介一些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原则,这些原则与我们熟知的理性角度出发的规划不同,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一种社会学的态度来看待规划。这为我们规划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看待城市的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摘录与心得」(以下加粗的为摘录部分)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交往、孩子的同化
·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确保安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
2.      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
3.      人行道上必须要有行人
一个被成年人监视的街道才是安全的,在街道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安全的保障。因为安全,街道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交流,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u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城市的街道和地区发生多样性的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1.      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最好两个)
2.      街道必须要短
3.      建筑物多样(包括适当比例老建筑且混合均匀)
4.      一定量的人流
首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1.      一种首要用途,不管它是什么,如果只是发挥其单一的作用,那从创立城市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是无效的。
2.      如果它与另一种首要用途结合在一起,但只是在同一时间里,把人群引入和引出一个地方,那它还是什么目的也没有达到。
3.      只有当一个首要用途与另一个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把人群吸引到街上来的首要用途相结合在一起时,他们产生效应才具备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为第二种多样性的发挥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首要用途的混合能够达到使地区使用时段平衡的目的,能有效避免高峰时拥挤,低峰时闲置的情况。
     
·第二中多样性是指那些为回应第一种用途二发展起来的商业(商店和服务设施),主要是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如果这第二类多样性只单一地服务于首要用途,那么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用途,注定是无效的。如果想要产生内在的有效的作用,那就要服务于多个混合的首要用途。(如果其他的三个繁盛多样性的条件也被充分注意的话,那么这种有效性则会使惊人的。)
良好的商业环境需要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人群的持续交叉使用来支撑。如果只是短时间的大量人流虽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商业的长久发展来看都是不利的。这就好比是某一路段高峰时及其拥堵,低峰时完全闲置,这种情况下的道路通行量远远不如时时保持畅通状态下的道路通行量大。
对于我们做规划的人来说,一个地方的商业是否能够有良好的发展,不仅要看此地段是否有足够大的人流量,还更应该关注这些人的活动时间和行为。只有持续的人流才能为商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这一切与该地段的吸引点——混合的首要用途密切相关。
·混合首要用途的有效性:
1.     有效性是指在不同的时间里使用街道的人群实际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街道。如果他们使用的街道互不相同,或互相隔离,那么实际上就没有什么混合型可言。
2.     有效性是说在不同时间里使用相同街道的人群中间必须要包括一些使用相同设施的人群。人群的来源可以互不相同,有些人在某个时间里因某个原因出现在一个地方,另一些人因另外的原因也出现在这个地方,但是这两种人群是不同的,需要做得到的是不要硬把他们放在同一种条件下对待。
3.     有效性是指在白天一个时间段里出现在街道上的人群必须与其他时间里出现的人群有相当的关系。
这些有效性的条件是为了保证不同目的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使用街道中相同的设施。
·城市中心区混合首要用途:
1.     首要用途混合方面的不充分是城市中心区的一个主要缺陷,而且经常是唯一的致命根本缺陷。一方面他们仍然拥有四个条件中的三个,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太全神贯注于工作用途方面,所拥有的下班后的人群过于稀少。
2.     城市中心区对城市其他地方会有直接影响。原本人们可以通过中心区的活动凝聚在一起,但现在因为失去了这种功能,聚集不到一起。原本各种建议和资金可以通过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地区碰巧汇集到一起,但现在却失去了机会。城市的公共生活产生了不能逾越的鸿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包容性的中心地带,城市就会变成一盒互补关联的收藏品。无论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角度讲,它都很难产生一种整体的力量。
市中心原本应该是凝聚人们活动与各个功能的地方,一旦被某一特定功能占据——CBD,城市的各个部分将被隔离。不仅在经济、活动方面产生影响,对交通也是很大的阻碍。尤其是有很多城市的CBD是以巨大的尺度标准规划的,这种尺度也不利于CBD内部的聚集和交流。例如广州的CBD,大的轴线,大的花园,不仅将城市分隔开来,也将CBD内的商务写字楼沿轴线一分为二,既不利于城市内混合多样的活动的产生,也不利于CBD内部经济活动的交流。
·很多城市的功能向外转移时因为他们从中心区被赶了出来,而不是因为来自外面的力量把他们吸引出来。
  当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得很大,能够自给自足时,他们会迁移到郊区或小城镇区,当然,那就要依赖大城市在经济上的孵化作用。
  就像其他城市多样性一样,从多样性和企业孵化器里被挤兑出来的用途表现为两种形式。如果他们服务于受首要用途吸引的不同人群,那么他们就必须要到这样一个地方,在那儿第二类多样性能够顺利发展——除了其他因素外,这些地方必须能有与首要用途结合的可能性——否则的话,他们就会萎缩,甚至死亡。如果这种多样性能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的话,这种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机会。它们会有助于一个更为成熟的城市形成,并且能够加快这个进程。
当首要用途,比如制造业,从一些不在需要她的用途集中的地方转移出来时,这些用途可以再别的特别需要它们的地方成为混合首要用途的重要因素。它们在这些地方的存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混合首要用途。、
这些文字解释了城市内部功能转移的现象。功能转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转移,一种是被动转移。主动转移是城市对企业孵化作用的结果,而同时这些转移的企业也能作为孵化器培养出一些新生的企业。而对于那些小企业,如果他们原本所在的街道多样性过于集中,他们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以群求更好的发展。
·举例:卡内基音乐大厅——因为他的存在,这条街在晚上产生了非常集中的用途,并且很快就导致了另外一个晚间商业用途——两家电影院的出现。此外,因为卡内基大厅是一个音乐中心,于是在它旁边出现了很多小型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工作室和联系场所。而所有这些都与本地的住宅产生了混合用途——在其旁边有两家旅馆和很多公寓房,很多人在这里租房,最多的是一些搞音乐的人和音乐教师。这条街在白天也生机盎然,因为这里有一些小写字楼,东面和西面还有大的写字楼。另外,这种白天和夜晚都存在的双重用途提供了对第二类多样性的支持,使得晚间很快也成为了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使用这在各个时间段的分布自然也刺激了饭店业的发展。在这个例子里卡内基大厅是一个强有力的妻子,与其他妻子进行着非常有效的合作。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毁掉这个地方的话,那就是迁移走卡内基大厅,换上一个写字楼。
文中例举了卡内基音乐大厅的例子,表明一个首要用途可以催生别的用途,从而促进第二种多样性的发展,吸引来更多的人气,唤起一个地方的活力。所以挑选一个地区的首要用途至关重要,它就相当于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可以衍生出许多支柱产业。
·在主要是以住宅为主或者有很多住宅的地区里,首要用途的种类和复杂程度越多、越高,就越好,这就像在闹市区的情况一样。但是,在这些地区里,需要使用的一个主要棋子是(人们)工作方面的首要用途。
  例:如果住宅和工作这两种首要用途配合的非常和谐,中午时分因为来自住宅的人群稀少,街道正要趋于沉寂时,却因为有了在当地上班的人而又活跃起来,相反,到了晚上上班的人离开了,因为有了住在这里的人群,街道仍然可以保持活跃的状态。
  这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首要用途混合的有效性,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启示。现在我们的规划应该追求的是职住平衡而不是分离。卧城和CBD带来的是大量的通勤性质的交通和空间资源的浪费,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与生活地点之间来回挪动,牺牲了大量原本可以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而原本可以产生的这些活动可以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活力,而不是尾气和交通拥堵。
·那些拥有很好的首要混合用途并且能够成功地生发城市多样性的街道和地区理应得到珍惜,而不是轻视,甚至破坏——将其融合成一体的各个因素一一分离出来。但是,不幸的是,那些庸常的规划者们似乎看上了这些大受欢迎和充满吸引力的地区,势不可挡地在这些地区运用了头脑简单且破坏力巨大的正统城市规划理论。他们拥有足够的联邦政府的资金和权力,从这个角度看,规划者可以轻易地毁掉城市的混合首要用途,其速度远比这些用途在未经规划的地区的成长要快得多。因此,这样的混合首要用途的损失是全方位的,事实上,这正是今天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这本书讲的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国,但是对于现今的中国城市来说,书中提到的许多问题,都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之前有去听一个讲座,主讲人是原深规院院长,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当时有一个美国很有名的规划大师(具体是谁不幸给我忘了,反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牛级人物)来深圳,他就带着大师去了深圳的四个地方,分别是XX村(反正是一个城中村,名字太不熟悉了也不记得了)、华强北、华侨城和CBD。逛完这四个地方之后他请大师按照规划的角度给这四个地方排序,大师给的答案是:XX村、华强北、华侨城、CBD。之后又有一位国际级的规划大师来到深圳,陪同人员也带他去了这四个地方,得到的排序如出一辙!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我相当的震撼,为什么经过我们规划师精心规划的地方反而是规划的最差的地方?!看了雅各布斯的论述,我似乎有些理解了这个问题:这四个地区的混合首要用途是依次递减的,也就是说着四个地区的多样性与活力是依次递减的。城中村虽然经常被规划者和政府视为城市的毒瘤,但是这种自发的,经过长期磨合最终趋于稳定的状态往往是最利于多样性和城市活力产生的。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更新,也许我们应该更加的谦逊,带着学习的态度小心而谨慎。
小街段之必要性
·举例:哥伦布大道成为附近唯一的这么一个地方,来自那些有长又缺乏生气、沉闷不堪的街道里的成千上万的人汇集到这里,组成某种使用资源,也正因为如此,哥伦布大道本身出现了一种单调的景象——商店太多,从街头到结尾,而且同一商业格式,个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这个截取里,临街的空地非常少,商店在空间上很少有发展的余地,所有的店家,不管开的什么店,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也不管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方便(比如距离)都一律同一设置,同一格式。一条长长的街段,灰不溜秋、沉闷单调,让人郁闷、压抑——但在一个交界处,突然间满大街出现了花里胡哨的精致。这正是一个城市地区的典型的败笔之处。
   这样的商业街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又长又单调,给人一种疲劳感,而且往往都是经过规划之后而产生的。就拿我的家乡杭州来说,杭州的延安路,原本是一条商业街,沿街有各种档次的商场和专卖店,虽然有些混乱但是前来购物的人很多。前两年,杭州市政府对延安路进行了同意的规划和整治,沿街的小尺度的专卖店都换成了大商场,立面也进行了统一的调整,整条街都变成了一样的材质、色调和风格,街道的感觉也被拉长了。原本人头攒动,小女生购物的场所不见了,整条街通过统一的规划虽然档次提高了,但却变得又长又单调沉闷,失去了原本的活力,不论是从规划的角度,还是从杭州市民的角度都让我觉得心痛。
·街道出现的频繁和街段的短小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可以让城市街区的使用者拥有内在有机的交叉使用。
    这就是街道短小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城中村和市场总是这么热闹的原因。在短小的街道方面,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香港。从旺角油麻地弥顿道是香港最繁华的商业街,有着数不清的购物的游客,但如果只有游客是带不起整个街道的活力的。街道与周边的住区是通过像鱼骨一样的小支路结合起来的。这种小支路肢解了绵长的商业街,不仅疏散了人流而且为街道注入了不同时段的使用人群,为街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老建筑之必要性
·旧的主意和思想有时可以在心得建筑里实践,但新的主意必须使用旧建筑。
·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成功的多样性指的都是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和没有产出的企业的混合。
·因此,在经历了一些年头以后,肯定会出现各个年代和样型的混合。这自然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曾经的新建筑,最终会变旧变老。
·时间使得一个年代里的紧张空间变成另一个年代里的剩余空间。
·城市需要各种各样的旧建筑来培育多样性的首要混合用途,以及第二类用途。特别是,他们需要旧建筑来孵化新的首要用途。
自己总结:
旧建筑的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低成本,可让资源再利用再生产,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老建筑同时也是历史和回忆的载体,值得我们保留和纪念。
·很多后来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资源的企业一开始都是既小又穷,后来才变得强大,能够有力量去重整居于其中的旧建筑物,或另建一个新的。但是如果在其刚起步时没有产出收益小的地方容纳它们,这个过程就不可能发生。
  旧建筑的低成本是小企业的暖房和跳板,因而会有很多企业租用老旧的厂房作为自己公司起步的工作室,但是现在在798商业氛围的影响下,老旧厂房的租金也开始提高,比方说西安的纺织城艺术区,很多艺术家就因为租金无法承担而纷纷离开。
  在现今的中国,质量好的老建筑一般都是民国之前建造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会得到保护而且租金昂贵,而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建筑因为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往往质量不近如人意显得破旧且没有特色。这种建筑往往很难逃离被拆除的命运,但同时他们也许也是有潜力的小企业和自由创作人成功的孵化器。
·如果说要改善城市的状况的话,那就要提供可以帮助生发多样性(正在越来越多地减少)的条件,而不是大片大片地清除旧建筑。
将建筑大片大片地拆除让我想到了在我家门口的一个例子。我家门口便是著名的南宋御街,街上断断续续的有几幢彩色的洋房,都基本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很漂亮。但是在我小学的时候杭州旧城改造将那些美丽的历史建筑无情地拆除了,当时骂声一片,可笑的是后来又照其原样盖了灰白的水泥仿品。在建筑的美感和历史情感上和原来那些精美的建筑都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和南宋御街相连的河坊街也是相同的命运,拆旧如旧真的是非常可笑的做法,如果说这两条街上的老建筑都还在,这两条街不仅能更好地承载我们老杭州的记忆,同时对于游客来说也是应该会更加有吸引力。
·衰落街区的例子都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建成的街区里。
  同一时间建成的大片一模一样的建筑,首当其冲的就是住宅区了,尤其是那些大型小区。行列式的住宅楼一排排机械地摆在那里,这样的住宅可识别性太弱,对于小区的居民也很难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样也很难诞生居住区的多样性,很容易让人觉得单调无趣。
·这些旧建筑将会成为这个地区必要的,有重要价值的庇护所,成为很多中等、低等和物产出的企业的栖身之所。城市里的新建筑的经济价值可以使由别的东西——如话费更多的建设资金来代替的。但是,就建筑是不能随意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这种多样性需要的经济必要条件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截取而言,只能继承,并在日后的岁月里持续下去。
  说到对于旧建筑的保留,我不得不提到香港。从香港的旺角一路向南到尖沙咀的弥顿道,是我去过的觉得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在那条街道上老旧建筑(不是历史建筑,只是年代久远的陈旧的建筑)和新建筑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构建了那个空间局促却又不觉得拥挤,看着混乱却又井然有序的商业街环境。
  新建筑会穿插在老建筑中间,使得沿街的界面丰富多样,大大小小的店面,花花绿绿的招牌,没走几步都会有新的感受,是一种真正的繁华和热闹。这样的商业街比起大陆那些整齐划一、尺度庞大却又空洞麻木的商业街要好的太多。高档、中档、抵挡,不同的商家有自己不同的租金承受能力,不同质量和年代的建筑确保了他们可以在支付符合自己实力的地价租金的同时在同一地段内竞争,从而保证了业态的多样性。在这里老建筑的淘汰和新建筑的更新达到了一个逐步缓慢而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为不同需求的人群和企业提供了不同品质的平台,多样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
   我觉得香港的老建筑保留对于我们大陆的大多数城市来说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像欧洲很多城市他们的老建筑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和历史承载体,香港的那些老旧高楼也都是在殖民时期快速建造起来的,就其本身来说没有什么艺术与历史价值。但是关键的是他们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小企业和街道多样性的孵化器。
密度之必要性
·一个住宅区的住宅密度不管有多高,如果因为其他方面因素的不到位而阻碍或压制了多样性,那么密度再高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就像混合首要用途的有效性一样,一个地区的密度也必须是有效的密度。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一个地方的多样性越是丰富越是有条不紊,人们就越会愿意步行。
·应该说,在拥有丰富多样性的城市截取,这样的地方并不会让人想到四万个,相比之下,到时在了无生气的一些街区,阴沉沉的气氛则会让人想到死亡。
   如果我我们单纯地把我们觉得有危害的东西放到城市的灰色地带,那么这些东西就会真正成为危害而且可能很难逆转。如果把他们放到有很多多样性的地方,也许这些让我们觉得有危害的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这么的讨厌了。
·从城市的本质来说,大都市应该提供人们只有在履行中才能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新奇。因为新奇会导致提问,并且打破已有的观念,因此它也会将我们的理解力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没有什么比那些集权当局千方百计不让他们的人民看到新奇的东西更能说明它的重要……大城市被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块都被监督、纯化和一体化。新奇带来的神秘感和人们带有批判的理性精神一同被清除出城市。
·因为只有当所有的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时,城市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些东西。
  规划不能脱离群众,因为我们做的规划不是政府的规划而是人的规划,真正在规划好的城市里生活工作的是人,所以我们应该要听听他们的意见,那些新的发现,新的地方往往不是出自高高在上的规划师之手,而是出自在其中真真切切感受的人们之手。应该多给普通群众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规划。


作者: 奥蕾莉亚塔塔    时间: 2014-11-24 10:52
读书笔记似乎能让人对书内容的兴趣程度更加明确。现在的自己好像还是整理不出那种有自我思考内容的读书框架,总是被作者的思路带着走,走着走着就不知所踪……难道是我注意力从来不够专注……
作者: a343049145    时间: 2015-4-27 20:14
整理得很好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cfeil    时间: 2015-5-4 19:03
有启发,说的也是经常会犯的一些错误。
作者: 思念旋律    时间: 2015-5-21 09:21
感谢楼主的心得  我也买了这本书 只是正在看 有了楼主的分析 相必看起来更能便于理解了
作者: wj2816    时间: 2015-6-3 14:28
最近正在看这本书,感觉很收益
作者: 秋落无声    时间: 2015-6-23 09:49
不错 应该多些这样的帖子 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作者: judysq    时间: 2015-6-23 12:53
我也买了这本书,还没有来得及看,多谢楼主分享
作者: Avirl8    时间: 2015-6-30 17:02
O(∩_∩)O哈哈~LZ说的深圳的那个XX村是深圳的下沙村啦~~
作者: 棠梨煎雪    时间: 2015-7-4 21:00
恩不错啊啊 写得
作者: liongo    时间: 2015-8-18 10:14
这个可以作为精简本了。
作者: zl196209    时间: 2015-8-28 15:31
整理的很好
作者: jinanshitu    时间: 2015-12-19 11:06
感谢楼主分享
作者: 城市规划2012    时间: 2016-1-5 15:23
我们现在的规划就是缺少了多样性,不同地方的小区、住宅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就算有些不同也是在细节上的不同,但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周边的环境,还有就是地势。地势不平的,挖掘机一平了事。这是我们现在的规划所欠缺的,也可能是政府治理上的缺失吧,因为小区是房地产商开发的,这块地都是房产商的了,怎么折腾都可以,只要总体上各个经济技术指标不出格就行。所以缺少了多样性,也就缺少了每个社区自己的特色,也就使得居住的人难以培养起归属感,也就更加不会有积极性去经营自己的社区了。
作者: 一个流浪汉    时间: 2016-2-26 10:59
评论为收藏
作者: 冲浪少年    时间: 2016-9-10 16:16
最近也在读,真是读完了,好书。跟规划师不一个逻辑,我们不能把自己限制在某个套套里了
作者: chloegoo    时间: 2016-10-9 10:54
(°Д°)ъ小赞!
作者: 飞的猫    时间: 2016-10-15 22:45
楼主很认真,看来书过后再细思楼主所讲
作者: 听说要努力    时间: 2016-10-22 17:23
赞!!!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