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移民》书评:“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热心市民    时间: 2014-3-5 13:54
标题: 《移民》书评:“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如果你问我:这个世界上,哪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生存力最强大?

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中国人!

Why?因为在国外的某个你绝对意想不到的角落里,你都有可能遇见一家中国店、看到一个中国人,哪怕这数量仅仅是“一”。

正如陈希我的《移民》中所说的“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的确已经实现了“地球村”的概念,不管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大批中国移民涌向国外。这也正是《移民》这本小说的时代背景。

移民,就是离开家,去不是家的地方。《移民》中的女主人翁陈千红认为用人口流动的“流”来概括移民潮的现象更为准确。

人们总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流动着,奔向异乡。

《移民》中最先写到的那一拨去日本的流乡人,就是为了赚外汇。当年人们跑去日本,收入相当于国内的几十倍。干上两年,就相当于在国内干一辈子。

只是,用句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当年去日本的流乡人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一个房间里铺上六张床铺,别说大house,能有个小单间容身就是幸福;没日没夜地轮轴转着打工,请假要扣钱,迟到也要扣钱;除了赚钱和生存,人生似乎别无所求;更关键的是,人家日本并不欢迎他们,签证一年一签,并且由签证官依据自己的情绪和喜好来决定是否给签。

林飘洋受不了这口腌臜气,回到了中国;陈千红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选择回国。其他的人,有得到签证的,也有得不到签证而选择黑在日本的。黑在日本的那些人,在一波又一波的打“黑”中,有的客死异乡,有的被遣送回国。

移民之路,从来就是一条血腥之路。无论是清末时被卖去北美挖金矿、修铁路的“猪仔”,还是今日为了追求国外的更圆的月亮而奔赴异乡的人们。“黑”在异国,并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今日仍在上演的事实。

即使是通过正规渠道流去异乡的人,他的心中也是苦涩的。在别人的国家、别人的土地上,一代移民很难扎下自己的“根”。

移民们始终是别人社会的边缘群体,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所以,魏然固执地将自己的女友目标锁定在金发碧眼的白人女孩身上。

只是,再宣称开明的国家,本质上还说排外的,不但洋中之间有排斥,就连老移民与新移民之间也有跨不过去的坎儿。

可是,回国呢?没有衣锦还乡,怎么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不是“海创”“海仕”的“海龟”,迟早会变成“海草”“海带”。

更何况,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早已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何日君再来”,可是,当归来时,却发现自己与这个社会已然脱节。

林飘洋发觉自己与主流的关系变得极其尴尬:“也许还因为人家所关心的,不是你所关心的;你关心的,也不是人家所关心的。你进入不了主流,或者说,你脑子里的主流不是这里的主流。”无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华夏大地,林飘洋再也融不进主流。

陈千红也明白了自己“异国人”的身份:“她一心要成为日本女人。可是她错了,她不能成为日本女人,也不应该成为日本女人。她必须成为日本人眼里的中国女人。几年后她才明白这个道理,她成了中国人眼里的日本女人。也许这就是她的宿命,永远是异国人。”

林飘洋的人生是一直在流动的人生,从日本到中国,从中国到加拿大,又由加拿大到中国,林飘洋始终在追寻着自己的“主流”人生,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只能漂泊着。

陈千红是水,她具有柔软性,她能将自己的“异国人”身份适应得很好,甚至加以利用。她售卖着她的与众不同。她知道,她的根在中国。一个人很难从自己的国家金蝉脱壳。“她的一切都在这里,就像一棵榕树长在了这里,跟这块土地盘根错节;或者说,是一粒沙子长在海蚌的伤口里。”

作为一根海带,是异乡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爱国之心有多么得深切炽热,也是异乡让我明白,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根之所在,才是最美的生活所在。我的根在中国。
原文来自:《移民》书评/Sofia



作者: 额呵呵    时间: 2014-5-6 11:21
就像是看《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作者: 为谁保护城市    时间: 2014-8-15 11:20
看看在评论
作者: 墨荷公子    时间: 2015-11-17 16:31
可以看看,大航海时代时中国没跟上,后来就一直在补课。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