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鼓浪屿要景区也要“社区”:留住原住民 [打印本页]

作者: 收集者    时间: 2014-2-23 15:58
标题: 鼓浪屿要景区也要“社区”:留住原住民
这是鼓浪屿上原住民的现状——年轻人,很多在岛外打工;留守岛上的,大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鼓浪屿街心公园,一棵百年榕树下,老人们叹息,等他们过世后,岛上还能有多少原住民?是的,如今的鼓浪屿,丢了魂。没了灵魂,历史和文化将无法传承。留住鼓浪屿的魂,留住原住民,昨日一些关心鼓浪屿的专家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鼓浪屿要景区也要“社区”

洪卜仁(申遗顾问、厦门文史专家)

要想留住原住民,首先要清楚,鼓浪屿是什么?原住民对鼓浪屿意味着什么?

曾在鼓浪屿生活十几年的洪卜仁,对鼓浪屿很有感情,在他看来,没有原住民,鼓浪屿是死的,就是一个风景岛。“先让原住民安居乐业,鼓浪屿才是鼓浪屿。”

在他眼里,鼓浪屿是社区和景区的结合体。对鼓浪屿而言,居民区和风景区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但现实是,被遗忘的老房子、寂静的深院、斑驳的高墙、破败的门窗;热闹的景区、蜂拥的游客、来往的身影,只是没有了原住民。“我想,留住原住民,先给他们一个家。”洪卜仁坦言,得病有处医、孩子有学上、生活用品方便买,再有个安全温暖的住所,才能把原住民留住。

留人,先要重建艺术氛围

胡荣(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在胡荣的印象里,鼓浪屿不是因为景区而出名,而是那些有修养、有才华的人,成就了昔日鼓浪屿的繁华。要留住原住民,同样要在“人”上下工夫。

也就是说,充分发挥鼓浪屿名人效应,是留住原住民的最佳途径。比如舒婷,已然成了鼓浪屿的一个“标志”,她的旧居一度出现在鼓浪屿的旅游地图上。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希望能在岛上与诗人“美丽邂逅”。

还有林巧稚、马约翰、胡友义、许斐平、林语堂、殷承宗……这些人,有的已辞世,有的已经离开鼓浪屿,但影响力仍在。“我想,鼓浪屿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挖掘和培养新一代名人。”胡荣说。鼓浪屿上的名人、鼓浪屿的原住民,都是鼓浪屿宝贵的财富,一个也不能少。

培育“新鼓浪屿人”是重点

何丙仲(申遗顾问、厦门文史专家)

留住原住民,何丙仲有着不同想法——留住原住民,眼光应该放在下一代身上,培养新一辈鼓浪屿人,传承鼓浪屿的文化。比如,培养新的“林语堂”、新的“舒婷”。

“文化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生活方式的总和。没有了一方水土养出来的一方人,年代再久远的建筑也只是一堆砖瓦木头而已。”何丙仲直言,原住民的散去是鼓浪屿的文化生态灾难,而“新鼓浪屿人”的培育就是“灾后重建”。

如果,有了传承不息的文化,原住民就会紧紧拴在鼓浪屿上,一代接一代。正如舒婷在散文集《真水无香》中所言:“鼓浪屿已经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离她不行。”

台海网(微博)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崔晓旭 詹文)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