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冬冬仔    时间: 2013-9-20 18:36
标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    ):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
市(    ):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
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
    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
周王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
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主义 古典主义
              人文思想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规律性:
    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
        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
        稳定阶段: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性
城市化发展导致的积极变化:
        城市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高级化;
        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准提高;
        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城市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的特征
聚集
具有非农业的职能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城市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篇》
体国经野,城乡统筹的区域观念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藪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藪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商君书·徕民篇》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
        希波丹姆模式
        特点:方格路网系统;中心为广场
古罗马
       营寨城模式
        特点:平面方形或长方形;
                   十字形城市主街道;
                   交叉口为广场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模式
文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
理想城市模式
            两个原则:便利;美观(阿尔伯蒂 《论建筑》)
         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
            罗马改建(封丹纳)全城性结构规划;
            完整的街道系统和视觉走廊;高大的纪念性建筑作为城市的关键地标
         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
            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罗马);圣马可广场(威尼斯)
         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
            巴洛克主义    古典主义
            罗马改建、巴黎改建、凡尔赛宫、华盛顿规划、堪培拉规划等等
城市分散发展的规划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
《明日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
    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的主要思想
     ①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防止城市无限扩大
     ②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的增长,从而形成“社会城市”。
     ③ 实现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的经营者掌管土地,并对租用的土地实行控制。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经济利益的一部分留个社区。
     ④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
田园城市理论的历史贡献
    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性转移
    将城乡结合作为一个体系;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提供了一种先驱性的城市发展模式
    以改良社会为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结合
卫星城理论
最早的卫星城:卧城、工业新城、科技新城等(单一功能)
有一定独立性的卫星城(新城):
        第一代新城(1946~1955) 哈罗(英国)
        第二代新城(1956~1966) 魏林比(瑞典)
                                 坎伯诺尔德(英国)
        第三代新城(1967后) 米尔顿·凯恩斯(英国)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1934年) 沙里宁(芬兰)
有机疏散的概念: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有机疏散的方式: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实现有机疏散的措施: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有机疏散理论的实践(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广亩城市理论(赖特)
      《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1935年)赖特(美)
            概念:完全分散、低密度、生活与就业结合的新居住形式规划方案
早期其它规划思想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现代城市建设之父)
    1889年,《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肯定中世纪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杰出人文艺术成就,否定古典主义风格
    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它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
    提高城市空间的艺术性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盖迪斯的综合规划、区域规划思想
城市学的创始人 1904年 《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
综合规划思想(城市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统一体)  1919年  《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
区域协同的思想(城市与外部环境相互依存,区域规划) 1915年 《进化中的城市》
务实的实践观点(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深切的人文关怀(规划须体现地方特点、个性,关注市民生活,尊重传统)
芒福德(18951980 美国
  涉及城市的著作:
     《城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38
     《城市的发展》(The Cit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Disintegration and Renewal 1945
    《城市发展史》 The City in History 1961
    《高速公路与城市》 The Highway and the City1963
    《城市展望》(The Urban Prospect 1968
主要思想与观点
     从城市发展的过程认识城市,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城市观)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有机体类似,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互作用,取得平衡。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区域(区域观)
    城市规划必须对城市和区域所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反对形式主义。正确的调查方法是——调查、评估、编制规划方案和实施(规划观)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的起源
带形城市思想
    马塔(西班牙) 1882年
    城市的各种空间要素紧靠一条高速高运量的交通轴线串联起来、并向两侧无限延展,形成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实践:马德里市郊建成的带形城市           带行城市规划方案
    影响:哥本哈根指状发展规划   
          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   
          大巴黎地区规划
工业城市思想
    戈涅(法)  1901年
    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明确
    布局注重各类设施的本身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
    按照严谨的秩序运行,如同一部机器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以柯布西埃为代表的现代城市设想
    思想: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    集中主义城市
    《明日城市》(1922年)
     《光辉城市》(1933年)
         设计指导思想:形式理性主义(将复杂的城市功能装载到有秩序的象形形态中)
     实践(印度昌迪加尔规划)
     深刻的影响(巴西利亚规划  科斯塔、尼迈耶)
对霍华德和柯布西埃两类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作业)
    霍华德希望借助分散的手段,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市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空间与效率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柯布西埃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霍华德从一位社会学者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来建构其理论体系,在理论中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经济的关注。
    柯布西埃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现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两大方向:技术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并行发展,不断地交锋与融合)
《雅典宪章》
    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
    会议主题:功能城市  会后发表《雅典宪章》(柯布西埃倡导与亲自起草)
    主要思想:功能理性主义
              物质空间决定论
              城市功能分区思想
              人本主义
              精英观念
              终极蓝图式规划
主要内容
    提出用功能分区的方法来解决分析当时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导致的问题。认为城市活动可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这些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
        确定城市规划工作是将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上进行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建立起不同功能区的联系,保证活动可以在最经济的时间内完成。
    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要考虑立体空间。倡导以人为本。认识到市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功能分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并提倡要用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有机联系不可割裂;保存历史建筑和地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雅典宪章》的基本评价(作业)
    肯定
    功能分区是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创见,对城市问题起到了缓解和改善的作用。
    功能分区思想是一场革命,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变革,突破了以往追求平面构图与空间氛围的形式主义局限,引导现代城市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否定与不足
    机械联系。对城市采取分解认识的方式,把城市切分得支离破碎,否认了人类活动要求流动、连续空间的事实。
    过度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停留在纯粹的物质空间层面,对社会、生活等不予理睬。认为只要营造出理想的空间状态,城市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解决。
    过于理想化的意愿。认为城市规划就是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理想蓝图,通过城市建设活动的不断努力可以建成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没有认识到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实体,规划必须符合城市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与社区
    邻里单位  佩里(美) 1939年
    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由住宅和必要的公共设施、周边环境组成的基本居住单元
    构成邻里单位的6个原则:
        规模(Size)
        边界(boundaries)
        开放空间(Open Space)
        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
        地方商业(Local Shops)
        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
    实践(雷德朋新城
竞租理论
    理论渊源: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杜能 1826
    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竞租理论(阿罗索,1964
    城市土地使用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不同地租的承受能力进行竞争的结果
    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和供应的无弹性,区位成为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
    各类活动在城市的位置,由其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决定
    由市中心到城市边缘:商业→办公楼→工业→住宅→农业
现代城市规划的两次根本转型
    第一次:古典城市规划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科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现代城市规划→后现代城市规划(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心转移
    物质空间塑造→城市社会文化探索
    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
    整齐、宏伟的城市平面构图→对人心理感知环境研究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兴起的标志team 10
“人际结合”思想
Team 10 现代建筑师会议CIAM  1954 《杜恩宣言》
行为-空间理论
    城市意向论
    凯文·林奇(K.Lynch)(美) 《城市意向》  1960年
    空间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影响人的行为
    意向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记忆两者的混合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为
    人依据产生的意向而行动。不同人对同一空间环境会有不同意向,导致不同的行为
    城市意向构成要素:路径(Path)、边缘(Edge)、地区(District)、节点(Node)和地标(Landmark)
    上述五项要素建构成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知,这些要素相互交织、重叠,形成了我们对城市空间的意向地图(或称心理认知地图)
城市活力论
    雅各布思(J.Jacbos)(美)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961年
街道和广场是形成城市骨架的基本要素,两者决定了城市的基本面貌
《马丘比丘宪章》  国际建协(IUA)   1977年  秘鲁利马
    会议主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对近半个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进行总结,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主要思想:社会文化主义
              系统整体观念
              过程循环规划思想
              公众参与的观点
主要内容
     肯定《雅典宪章》的正确性和地位,指出有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城市发展,必须进行修正
     认为《雅典宪章》过分强调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性与活力, 指出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要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强调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
     强调了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宜人生活空间的创造重在内容
     提出城市规划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还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注重城市的特征与个性,防止照搬照抄不同条件、不同变化背景的解决方案
     强调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提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文物和历史遗址的保存和保护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
     不应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是要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科学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运用
不对《雅典宪章》否定 而是补充与发展
《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的修正与改进
不应因机械的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城市规划应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在安排城市居住功能时应注重各社会阶层的融合,而不是隔离;
③改变以私人汽车交通为前提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④注意节制对自然资源的滥开发、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包括文化传统在内的历史遗产;
⑤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认识到其双刃剑的特点;
⑥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包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⑦建筑设计的任务是创造连续的生活空间,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霍华德和柯布西埃两类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作业)
    霍华德希望借助分散的手段,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市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空间与效率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柯布西埃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霍华德从一位社会学者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来建构其理论体系,在理论中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经济的关注。
    柯布西埃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现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两大方向:技术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并行发展,不断地交锋与融合)
从两个宪章的比较看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①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的转变
     ②从空间功能分割向城市系统整合的转变
     ③从终极静态向过程循环的规划思维转变
     ④从精英规划观点到公众参与观点的转变
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与层次
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
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
现场调查
    踏勘性的调查
    专项性的调查
抽样或问卷调查
条、块分类调查
    条--各专业系统
    块--各行政区划
专题访谈或座谈会
文献、统计资料的收集运用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
定量分析(频率、集中量、离散程度、回归分析等)
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概念模型)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指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全局性的谋划
  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内容(重点)、战略措施(部署)等层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书)
市域城镇体系
概念
  市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城镇)群体
工作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
        职能结构
        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性质的概念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城市职能是城市的现状职能;城市性质表示的是城市规划期里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城市职能有很多个;城市性质仅反映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带有规划发展意向
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规模的构成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城市人口变动的类型
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
          公式: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公式:
人口平均增长率:每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公式: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无本市户籍的人口
              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两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总体规划编制的目标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注重于城市布局、空间结构等
城市化稳定时期--注重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社会的公共安全等
我国现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
优化城市环境
保障社会公平
调控人口发展
改善城市交通
统筹安排城市用地
协调城乡发展
提升现代化水平
形成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的组成与相关概念
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依照自然环境条件对用地使用性的影响,划分为三个级别:
适宜修建用地(一类用地)
基本适建用地(二类用地)
不适修建用地(三类用地)
居住用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形态
集中布置
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
旧城工业布局改造
公共设施用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形态
性质相似、相互之间能产生良性互动作用的公共设施安置在一起
形成城市中各个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活动中心
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形态
点状绿地
带状绿地
楔状绿地
环状绿地
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态
集中式:城市各项用地集中成片布局
优点
布局紧凑,节约用地
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
缺点
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
城市用地大面积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城市道路交通的组织
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摊大饼”的不良现象
适用城市
规模不大,建设项目不多的中小城市
没有大规模、高污染及其它特殊要求的工业城市
分散式:城市分成不连续若干块用地,之间被农田、森林、河流、山地等分隔
优点
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有弹性
环境优美,贴近自然
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井然有序,疏而有致
缺点
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各城区不易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较高
如果每个城区的规模达不到一个最低要求,城市氛围就不浓郁
跨区工作和生活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适用城市
受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限制的城市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工矿业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的演变
一般遵循由集中→分散→集中→分散的演变历程
集中:在发展初期是集中式的,连片向郊区拓展用地
分散:用地进一步扩大,受时空距离影响或遇到障碍时,改以分散的“组团式”发展
集中:城市进一步发展,原先分散的各组团彼此吸引在空间上又联为一体,城市趋于集中
分散:城市规模太大必须加以需要控制,不得不以分散的方式,在远郊发展卫星城、新城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按梯级布置的形式组织城市生活居住区
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不同类型的休憩与游乐场所
按照居民活动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
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
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
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对外交通(市际交通、市域交通)
城市内部交通(市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类
国标   快速路  主干道  次干路  支路
功能   交通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
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
一块板
不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车行道用作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或机非混合车道
两块板
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两部分。将车行道分为相对方向的两个部分
三块板
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三部分。将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流分道行驶   
城市干道网类型
方格网式
环形放射式
自由式
混合式
城市公共交通的类型
轨道交通
公共电汽车
准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的基本要求
迅速  准点   方便   舒适
城市公共交通网的相关指标
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1.2~1.3
公交站点服务半径:≤550~600m
公共交通网密度:2.5~3.0㎞/K㎡
乘客单程出行时间:≤45~60分钟
城市公交优先的交通措施
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
设置定时的公共交通专用道路
在单行道路上允许公共交通车辆的双向通行
设置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的信号和标志
加强对小汽车的控制
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
中心地区:<200m
一般地区:<300m
自行车停车场:50~100m
城市交通枢纽
客运交通枢纽(换乘中心)
将城市内外部的多种交通方式组合,采取多层立体交通的方式,方便城市居民、旅客出行,
并结合商业、仓储等功能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立体交通枢纽
货运交通枢纽(物流中心)
把交通运输有关的站场、保养维修设施、仓储、加工、包装、批发、商贸,以及旅馆等生活
服务设施组合,形成综合性的物流交通枢纽
一般布置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高速公路相交的地方
内部布局是以运货卡车枢纽站为中心,结合货物的供销、储存、流通、分配管理等环节,
合理调拨货物和调度车辆,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市内交通
设施性交通枢纽(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停车场)
铁路站场在城市中的布置
客运站
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协调好与公交、长途汽车站和商业服务点的关系
布置在城区边缘,采用通过式(中小城市)
设多个客运站,深入城市中心区边缘布置,采用尽端式(大城市)
新建大型客运站:采用通过式
高速公路
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网衔接(大城市)
远离市中心,采用互通式立交,以专用入城道路与城市联系(中小城市)
干线公路
改变公路穿镇而过的状况(小城镇)
过境公路应绕城而过,并与城市常速交通性干道相连(小城市)
公路与城市交通干道衔接,从城市交通走廊地带穿过(中等规模城市)
在城市道路网外围布置公路环线连接各条干线公路(大城市)

作者: luyu1990    时间: 2013-9-20 19:49
顶了
作者: zoohero    时间: 2013-10-25 23:13
好东西哦,赞一个!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