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国外小城镇的发展路径 [打印本页]

作者: susus    时间: 2013-8-26 16:05
标题: 【转载】国外小城镇的发展路径
(导语)世界各国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选择了差异化的城镇建设模式,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们进行特色城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美国小城镇发展现状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1950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2005年数据显示,90%左右的人口住在城市里,已达到高度城市化;全国50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我们说的“小城镇”,在美国包括小城市(smallcity)和镇(town)。在美国,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申请设“镇”,几千人的社区就可申请设“市”。
——小城镇是美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美国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等大城市。其实,美国大多数城市的规模都不大,像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并不多。全美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3个,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78个,10—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而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00个,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0%。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小城镇发展很快,小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上升。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了“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实质就是分流大城市人口,大力发展小城镇。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增长到9600万,增长了25%左右。到2005年,80%以上的美国城市人口分布在中小城市。近30年发展起来的大都会、城市圈或城市带,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是大城市的无限扩张,而是大批小城镇的集合。美国城市规模大小差异很大,从几百万人到几百人都有,但以3—10万人的居多,小城镇是美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机构精简、办事透明高效。
美国政府的结构大致是四级:联邦政府、州政府、县政府、市(镇)政府。各级政府没有从属关系,各级政府只管法律赋予自己的事情。各市自治,各城市独立性很强。
美国小城镇政府机构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市政管理事务和地方财政状况等实际情况来自行决定的,各小城镇之间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但总的来说,政府机构少,工作人员少,官员更少。以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大学所在的富乐顿市为例,实行市议会——经理制(这也是美国多数小城镇政府所采用的形式),市议会有5名成员,都由选民通过选举产生,议长即是市长。市议会掌握立法权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权,市议会和市长不履行任何管理职能,市政管理工作由市议会任命一名市政经理具体负责。富乐顿市政府管辖的部门包括行政服务部、城市经理办公室、社区服务部、工程部、消防局、维修服务部、独立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发展局、人事管理局和警察局等15个部门。小城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很高,各项政务工作民众均有知情权和一定程度的参与权。富乐顿重要市政会议都要进行广播和电视转播,且要重复播放3次,以方便更多的市民了解会议情况,为市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市民也可在开会时直接进入议会会议大厅旁听议会开会,在提前登记的前提下还可在议会发表自己的主张。
——良好的城镇基础设施。
交通四通八达,从小城镇到大中型城市及其它小城镇都有高速公路相联,有的小城镇还建有机场。城镇内部更是路网密集,小车可以从自己的家门口直接开到商场、学校和医院等任何地点。为方便顾客,节省时间,各快餐店都设计有专门的购餐线路,你不必下车就可即刻买到快餐食品。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和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都很完善。
——生活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周到。
美国非常重视小城镇的环境建设,街道整洁,公园、草坪随处可见。富乐顿是一个面积为22.3平方英里、人口只有12.9万的小城市,但它拥有45座城市公园,总长280英里的街道两旁栽种有4.5万棵树木,整个城镇就像是一个大公园,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小城镇各种社区服务应有尽有,不仅有商店、银行、医院、宾馆和饭店,还拥有图书馆、艺术廊和影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富乐顿市就拥有一个博物馆、一个文化中心、两个图书馆、一个综合性体育场、两个高尔夫球场、一个网球中心、两个游泳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
——小城镇产业以服务业为主。
服务业是城市产业的支撑。在富乐顿市全部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仅占0.2%,第二产业占17.5%,第三产业高达82.3%。实际上,美国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软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力量。目前,美国城市服务业产值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特别是以网络作为快速传递媒介的现代金融、咨询、贸易、信息、文化和旅游等知识服务业迅速发展,知识服务业的比重在日益上升。
——高度重视城镇规划。
美国非常重视城镇建设规划,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详细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市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规划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十分稳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除遵循一定的论证程序外,还必须经市民重新审议通过。在城镇规划中,美国还十分重视城镇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镇,比如工业城镇、资源城镇、能源城镇、军事城镇、旅游城镇、以及移民开发城镇、退休老人城镇,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退休老人城镇。据介绍,亚利桑那州建有一退休老人城镇,城镇完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规划,建有许多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个性化的城镇,吸引了众多的老年人入住,目前该镇已居住了10多万老年人。
——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美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各类学校的设施都很先进,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大,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投入在教育上。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众多的私立学校。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富乐顿市拥有7所公立小学、8所公立中学、5所大学。在全市25岁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毕业以上的人口占82%,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人口占31%。良好的教育,高素质的人才,为富乐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日本的小城镇发展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日本也逐渐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城镇发展的道路。
——大中小城镇综合发展。
日本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大中小城市发展之中,这是日本小城镇得以稳步发展的途径之一。日本的《整备计划》中纳入了大约108个农村小城镇。在政府出台的优惠措施和大都市的长久拉动下,小城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群马县大泉镇,工业品上市额从1995年的8296.8亿日元(100日元约合8.11元人民币,2012)增加到1998年的8417.6亿日元,跃居镇村前60位排序的第一位。类似的城镇还有很多,足以说明此项政策对城镇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颁布城镇建设法。
日本制定和颁布了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的相关法律,将城镇建设的进程法律化。在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每隔10年左右的时间,对关于城镇建设的法律进行一次修改,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日本的法律对于城镇建设目标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并对城镇建设者有着鼓励和限制的双重功能,以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无论内阁如何更替,都必须承认和遵守法律规定,这是保证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
——政府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与许多欧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日本是通过政府扩大公共资源投资,主导城镇建设的发展。日本政府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的消费和公共建设的投资,政府的投资大约占国内总支出的15%—20%,而且总金额逐年加大,在1950—2000年,50年间投资年均增长约为12%。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入驻,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在人口逐渐增加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速了城镇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各地城镇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化城镇,也为城镇设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了日本国内生产的密集率和生产率,节约了建设成本,进而为整合高效的科学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的大量建设也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1950—2000年,教育投资猛增3443倍,足以说明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外,日本还通过培养城镇建设的相关人才,为城镇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保证了城镇建设的持续力。
——日本特色的农业发展。
日本在小城镇建设中十分注重运用地方资源,创建特色城镇。20世纪80年代初,大分县就已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强调本地特色产品的生产,其中既包括农产品,也包括文化和旅游产品等。以大分县的汤布院镇为例,该镇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保持原始形象的基础上,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贸易。汤布院镇有铁路、国道直通县首府,交通发达,温泉资源丰富,是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典型案例。
日本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大部分城镇的规模不大,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粮食问题也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以高新科技带动农业城镇发展刻不容缓。城镇在发展高新科技农业方面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占地相对较小,耕地面积相对广阔的优势。随着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日本农业的新技术发展日趋完善,比如覆膜滴灌方式的优质柑橘栽培技术、节省劳动时间的单性结实茄子新品种、夏季和秋季收获的优质草莓栽培技术等,实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加之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澳大利亚的小城镇建设
澳大利亚是全球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国土面积比西欧大一半,其不仅国土辽阔,而且矿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第一大矿产出口国。
——采取有效监管体制避免恶性竞争。
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为联邦制,其行政规划体制分为3级,分别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者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联邦政府负责处理国家事务,比如外交、海关和贸易;州政府负责处理影响全州的事务,包括公共医疗、商品储备等;地方政府主要是负责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政府分工明确,共同组成澳大利亚的行政规划。
在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不仅能增加地区的就业率,也能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促进地区城镇的招商引资。然而,各地政府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暗箱操作,相互压价,导致城镇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一些州政府建立了协商机制和财政、经济委员会。这一类的委员会经常召开会议,互通信息,交流招商引资的经验,共同应对投资商。在州政府层面上,一些以自治性为基础的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没有权利干预下级政府的招商引资,州政府则派人参加各个地区政府的会议,调节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矛盾。在建立联盟的基础上,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趋于一致,避免了恶性竞争,并且根据具体城镇的特色,调整政策方案,以达到既招商引资,也能发展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目的。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带。
农产品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格局,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分别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带:①集约农业带,又称高雨量带。其范围从昆士兰州北部海岸延伸到南澳大利亚洲的东南角,以及西澳大利亚州的西南部和塔斯马尼亚,降水较充沛,适于发展种植业和奶牛业。②小麦、养牛带。其范围从昆士兰州中部向南延伸,经过新南威尔士州坡地至维多利亚北部和南澳大利亚洲农业区,是半干旱至湿润气候的过渡区,年降水量400—600毫米,以旱作农业为主,大多数农场经营小麦、养牛和肉牛业。③牧业带。包括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大部分地区以及新南威尔士州西部、昆士兰州南部,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大陆中部沙漠地区少于200毫米。该地带面积最大,牧场面积达3.8亿公顷,但气候干燥,植被稀少,以养牛业为主。
——市场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澳大利亚的许多城镇都有私人的企业家监理的垃圾回收公司。地方政府把城镇的垃圾清运和垃圾处理的工作承包给这些私人企业,这些私人的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完成城市的卫生管理工作。在两个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立一些垃圾以及污水处理公司,那些在城镇内部的垃圾处理公司不能解决的业务,将会延伸到城镇之间的垃圾处理公司,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又有利于鼓励企业展开合理竞争,降低公共卫生的成本。澳大利亚在吸烟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不允许在较封闭的公共场所吸烟,办公室工作人员需要吸烟的话,一般必须乘坐电梯到室外,吸完烟之后再返回办公室,违规者将受到严厉处罚。城镇的公共交通设施上有专门的烟雾探测记入装置,如果发现有抽烟的情况,会对司机和乘客处以重罚,所以没有司机和乘客愿意冒险。由此可见,高额的经济处罚和科学化的双重监督机制,有利于维护城镇的公共环境卫生。
——土地的买卖方式。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私人手中,私人土地占有量约有70%。城镇的扩张过程主要占用公共用地和私人用地,公共用地主要是由市政府进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占用私人用地,因此必须和私人进行协商。如果在价格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往往就会通过专业机构派遣专人进行土地评估,然后根据市场决定土地的价格。私人企业用地一般直接与私人进行谈判,确定购买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不参与整个土地交易活动的。
——走特色开发之路。
澳大利亚的小城镇正处在十字路口。许多内陆偏远小乡村社区的人口不断流失,商业日益萧条。这种衰落并非新鲜事,而是过去二十年中一直在加剧。特别对那些传统上依靠采矿业、渔业和传统农业的小城镇和社区来说,它们的衰落既与其历史、地理以及动荡不定的世界商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冲击有关,也与日益增强的环境关注、快速的技术变化、不断翻新的生活方式选择和消费者习惯、国家竞争性政策和高昂的家庭及商业成本有关。为此,澳大利亚前些年开始计划和执行一项广泛的小城镇和乡村社区生存和复苏战略,包括开发当地潜在的或现有的特色资源,促进衰落小城镇的经济复苏。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邻近罗根市的一个以煤矿开采为主的城市,城市一段时间有些不景气。于是,利用其境内特有的军用飞机场,吸引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到该市维修,将已经破旧的老铁路线重新保养维修后,开发沿线旅游景点,让乘客乘坐老式火车沿途观光旅游。
“拉美奇迹”和拉美城镇化
据联合国2012年8月2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约90%的巴西人和其他南锥体国家人口将在未来8年内定居城市;同时,作为全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拉丁美洲的城镇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89%。报告指出,拉丁美洲地缘辽阔,但相对而言人口少,80%的居民居住在城市,在巴西等较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更高。其中,南锥体国家(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的城市化比率尤为高,接近90%;其次是安第斯国家和墨西哥,达到了85%。在过去的50年中,拉丁美洲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了6倍,一半的城镇人口,即约2.22亿人居住在人口不满50万的城市中,14%(约6500万)人居住在特大城市。但目前农村向城市人口迁移的趋势已经放缓。拉美发展中国家在其城市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教训。
了解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首先必须清楚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就是常常所说的“拉美奇迹”。它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拉美各国普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目的是在国家大力扶植下,有计划地促进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给拉美经济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其一,许多拉美国家都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巨大变化。其二,经济高速增长。1950-1980年,拉美地区经济年均增长5.6%。据美洲开发银行提供的25个拉美国家的统计,1980年拉美人均GDP达2288美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1950-1973年间,除西德、日、韩、泰国和中国台湾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拉美。其三,社会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例如,拉美人的预期寿命从1950-1955年的52岁提高到80年代初的65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从50年代初的44%降到80年代初的23%。总之,拉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几十年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被国际社会盛赞为世界经济的“拉美奇迹”。
拉美城市化是在拉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20世纪30-70年代是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1920年拉美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为22%,1950年达到41.8%。1950-1980年,拉美地区总人口增长了l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4倍。到80年代初,拉美已经是城市占主导地位,除中美洲的少数国家外,主要拉美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都超过一半。
拉美的城市化是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实现的。有资料显示,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而拉美国家仅用25年。在拉美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一个(通常是首都)或少数几个城市的现象。例如秘鲁首都利马集中了全国人口的1/3,蒙得维的亚集中了全国人口的52%,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占全国45%,墨西哥城占32%,加拉加斯占26%,圣地亚哥占44%,巴拿马城占66%,拉巴斯占44%,太子港占56%,马那瓜占47%,圣多明各占54%,亚松森占44%。
由于拉美的城市化是在相对短时期内实现的,城市化缺少统筹规划,致使城市化进程充满“无序”和“混乱”。
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造成混乱。拉美国家虽然也存在城市间的移民,但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占绝大多数。联合国人类住宅中心认为,拉美城市人口增长有40%来自农村移民。在许多人看来,城市的条件比农村好,有相对较高的工资,有较多的工作机会(农村多是季节性的农业工作),有较好的服务设施和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城市相对优越的条件吸引着来自农村地区的穷人。但由于缺乏规划,城市没有能力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解决住房和基本服务(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给水排水等),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
大城市出现了大批非正规住宅和贫民居住区(贫民窟)。大批农民来到城市后,并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很低,又得不到住房信贷,不能得到合法的住宅。于是许多移民通常会通过非法“侵入”的手段占领闲置土地,自己建设住房,其中许多住房是由破木板、旧轮胎、瓦棱铁板等材料建成。这些住宅并不在市政和有关部门规划之中,政府甚至认为这些住宅不合法,很少在这些居住区内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致使这些住宅区基础设施极度缺乏。这些非正规的住宅区逐渐发展成贫困阶层居住的大片贫民窟。贫民区的许多居民是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没有稳定的就业和收人,没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少人滋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贫民区通常是犯罪率最高、毒品买卖和色情服务猖獗的地区,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发源地。
城市中逐渐形成一个“边缘群体”或“边缘阶层”。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但城市工业并不具备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进入城市的这些移民长期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他们主要在城市经济的边缘自我就业谋生,许多人长期生活在官方确定的贫困线以下,长期不能合理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这些人逐渐成为城市地区的“边缘群体”,且规模越来越大。1990年拉美城市贫困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6%,比1980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1990年拉美城市贫困人口绝对数量比1980年增加5790万。城市贫困现象成为拉美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对社会稳定构成现实的威胁。
德国小城镇建设的绿化特色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一直注重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小城镇(狭义系指介于城市与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过渡性居民点,包括建制镇(含县城镇)和集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布局相对合理,以德国南部小城镇加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市所在的巴伐利亚州为例,该州总面积7万km2,人口1200万,有小城镇达2200个,从空间形态上分析,大城市与城镇之间虽建筑界限分明,但绿化连续性仍未隔断,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群通常通过快捷的铁路网络连接,其内部行政区建筑群、住宅建筑群与公交系统连接起来,仅有几千人口的小城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与大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注重城市园林景观营造。
德国森林覆盖率达30%,林地分散于各城镇周边,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全面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作为指导,即充分利用自然力,减小人为干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始终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注重城市园林景观特色的营造,在其中,小城镇往往更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更能彰显其区域特性。加米施-帕滕基兴市(Garmisch-Partenkirchen,GAP),于慕尼黑以南120km,毗邻阿尔卑斯山脉,人口不足10万人,在该市绿地中,常见成片的人工营造的常绿针叶树木如冷杉、云杉等常绿植物群落,并以线型、带状绿地与点状绿地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主干道、中心建筑广场、休闲场所,这些四季常绿的植物群落充当了整个城市的绿色基调,结合阿尔卑斯山脉形成的自然山水、农田牧场及民居特色绿化等,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绿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园林景观。
——民居庭院绿化。
GAP市绿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各普通民居庭院中,民居庭院内部的绿化常以常绿树、色叶树种、苔草等为主要元素,通过运用修剪与搭配手法,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其中,黄色、蓝色和白色是全年色叶树种的3个主要色彩组群;另外,在园林实践中,往往还会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设计假山等园林小品,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紧密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庭院园林景观。民居庭院周边的植物自然群落则基于自然保育原则,崇尚自然野趣,养护相对比较随意,以粗放管理为主,人为修剪很少见,目前民居庭院内部的绿化也逐渐向自然式方向发展。
——阳台绿化特色。
在GAP市垂直绿化中,局部如楼房住宅区的窗户附近、阳台、墙体的绿化也都很有特色,尤其是阳台,通过种植槽等载体种满了各种花卉,从室内往外观望时,整个阳台类似自然界中的一个小框景,由外往里观望时,又好似一座花卉展鉴的小橱窗。另外,在德国GAP市,民居阳台的绿化装饰,还会结合外墙面上十分独特的彩绘壁画,充分体现了地域民族特色。阳台绿化等垂直绿化方式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量,美化城市景观,形成了多层次的绿化格局,还实现了绿化景观资源的社会和谐共享。目前阳台绿化尤其在一些园林业发达的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对中国小城镇绿化发展的借鉴。
从目前国情来看,我们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小城镇园林绿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非常缺乏针对性的规划建设,中国的小城镇地域广阔,作为城市化到自然景观区域的过渡地带,小城镇园林绿化起着承前启后,扩展延伸的功能。对小城镇自身而言,绿化是小城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城镇绿化除了具有美化城镇形象的作用外,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理想的小城镇,应具有生态环境优良,能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缩短我国的城乡差别等特征。
在我们小城镇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前期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应注意有区别的借鉴德国小城镇园林建设实践理念,毕竟中国城镇周边以基本农田构成为主,突出区域特色与原有的田园特色非常重要;应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和谐自然;应坚持城镇绿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人的审美需求和改善环境的内在要求,在当地的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镇绿化建设,因势利导,适当发掘居民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改善城镇的整体生态环境。
作者: 乡野耕夫    时间: 2013-8-27 16:12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啊
作者: 雨轩淡彩    时间: 2013-9-9 20:34
再读了一次
作者: 雨轩淡彩    时间: 2013-9-9 20:34
再读了一次
作者: pertrelli    时间: 2013-9-10 11:02
不错的
作者: spencer.p    时间: 2013-9-16 10:37
阅读了之后感觉受益匪浅啊
作者: zt41    时间: 2014-3-13 09:57
好好学习一番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