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荷兰的韧性城市建设经验 [打印本页]

作者: 规划头条    时间: 2022-3-9 16:16
标题: 荷兰的韧性城市建设经验
1、国家级空间规划中的韧性理念

荷兰自2001年起制定《三角洲规划》(Delta Programme)以抵御海洋风险,并为水安全制定可持续和综合的长期方法,在空间规划前期,《三角洲规划》提出监测现状情况以更好地了解未来趋势,根据风险评估和概率设置“优先级”,并制定风险评估的科学创新方案和韧性新标准。2017年新版《三角洲规划》进一步与空间适应性相融合,提出对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具体空间规划措施包括:将韧性理念、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融入“海陆区域-河道”系统和生态断面的规划建设,以提高其应对雨洪风险的韧性缓冲能力,达到整体预防灾害的效果。

荷兰政府于2007年批准了国家安全战略(NS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用于持续评估、监测和管理各类风险并有效分配资源以应对灾害风险的发生,应用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威胁分析和风险评估;二是能力分析;三是政策倡议和决策。

2007年9月《国家水资源管理愿景》(Infra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Vision)列出长期的气候保护政策指导方针以提高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确定适应和缓解措施是中心支柱。2007年《气候适应和空间规划》多次提到了韧性概念,并提出需要提升“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能力”以促进气候防御规划。2012年3月《基础设施和空间结构愿景(2040)》(Infra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Vision 2040)提出将荷兰建设得更加便捷、宜居和安全。

2016年《国家水规划(2016-2021)》(National Water Plan 2016-2021)也明确提到韧性并将其定义为从破坏中恢复的能力,提出围绕雨洪安全、淡水供给、水质提升的适应性空间规划方案,提出与水共同发展,城镇建设应顺应河流的自然发展形态而非按照人工布局改造河流。

2、省级空间规划中的韧性理念--以格罗宁根省为例

格罗宁根省力图通过提高空间规划的韧性来适应气候变化和解决能源枯竭问题,同时将韧性理解为区域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的能力,并将韧性的重要特征--“适应性”纳入空间规划中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4]。在空间规划编制前期,通过绘制该地区能源发展地图和海平面上升风险图,将该区域水资源、农业资源、能源资源、海岸线保护、生态发展和城市发展等在空间规划中整合,生成格罗宁根省气候适应地图,这张地图代表了格罗宁根省的未来愿景和空间措施。基于气候适宜地图提出韧性空间战略干预策略。下文对典型干预措施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

(1)洛维斯湖淡水储存方案

战略干预的第一个案例是应对海平面上升和即将到来的饮用水短缺。在设计中,通过提高湖中的水位将淡水储存在洛维斯湖(Lauwers Lake)中。更高的水位使得它能够与上升的海平面保持一致。由于水位上升,整个格罗宁根省的水系统(群)将进行自我调整。洛维斯湖水位的上升也意味着与其相连的瑞特迪普溪(Reitdiep Stream)以及其他小运河、小溪流水位的上升。这种简单的干预措施增加了储存雨水的能力,有助于应对暴雨和城镇潜在的洪水。换句话说,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并对洛维斯湖进行干预,整个地区都面临着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挑战。

(2)布劳威斯塔德

格罗宁根省东部历来是荷兰最贫穷的地区,失业率普遍很高,教育水平低。布劳威斯塔德(Blauwe Stad)地区是格罗宁根省海拔最低的地区之一,同时由于经常发生强降雨,该地区迫切需要建设足够的蓄水点,这就产生了第二项战略干预措施:对环湖村庄进行改造升级。这一干预措施使得整个布劳威斯塔德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改善,便利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增加了大量水资源处理设施,失业人数大幅减少。

(3)动态海岸

在内陆地区,几乎每个省都建有第二道堤坝作为第一道堤坝以外的安全支撑。然而,埃姆斯港口(Portof Eems)和代尔夫宰尔(Delfzijl)之间的海岸线没有第二道堤坝,因此该地区是格罗宁根省易损性最高的地区。一旦发生洪水,将在24小时内到达格罗宁根省省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第三项干预措施包括打通现有海堤,并在内地建造另外的堤坝。新老堤防之间的区域将被半永久性地淹没。从生态的角度(微咸的、不断变化的水位)和从人类的角度(居住在新建的人工山丘上,潮湿和干燥环境的变化)来说,新老堤防之间的区域出现了动态的环境。洪水进入后又离开,新老堤防之间的区域很容易回到原来的状态。

3、市级空间规划中的韧性理念--以鹿特丹市为例

在潜在的气候变化威胁下,韧性理念已逐渐影响鹿特丹土地利用、开发功能及建筑类型的分配方式[5]。市级空间规划将韧性理解为提升城市在冲击和扰动下维持基本功能的能力,侧重具体的结构性规划或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韧性的表现形式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也能够更好地实施。鹿特丹市是荷兰在气候变化适应倡议领域的领先城市之一。鹿特丹市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50万,是荷兰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鹿特丹的空间规划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和脆弱地区,并认识到未来的发展是长期和不确定的,将水问题作为空间规划的重点(图8),《鹿特丹气候变化策略2013》(Rotterdam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2013)、《鹿特丹区域空间规划2020》(Spatial Plan in Rotterdam Region 2020)、《鹿特丹水规划2035》(Rotterdam Water Plan 2035)和《鹿特丹2030愿景》(Rotterdam City Vision 2030)等规划文件均对这方面有所涉及。

《鹿特丹气候变化策略2013》提出硬件防洪(堤坝、障碍物和其他水保护结构)与软件防洪(“防水”设计和开发的施工过程)共同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创造兼备雨洪管理和公共活动的多功能城市水广场;利用缓冲地种植淡咸水交互植被,突出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和生态潜力。打造韧性水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建筑适应性,拆除河道上的人工建筑物,建造可漂浮在水面上的房屋。

《鹿特丹区域空间规划2020》指出,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特殊应对措施,以保护该地区免受洪水和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在某些地区“需要扩大水道,调整圩田以暂时储存多余的雨水”;提出多种与水系协调发展的方式,在河口地区为未来预留空白用地,建设堤坝以承受周期性的洪水;将马斯河指定为主要的公共区域,并将水位变化与建筑建设标准相关联。

《鹿特丹水规划2035》从五个互补的未来方向来探索提高鹿特丹所有居民区水质量的可能性。第一,水平面上升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海洋防御方案得到解决。堤坝外围区域采取的策略是承受周期性的洪水泛滥。第二,把马斯河(Maas River)指定为主要的公共区域,人们可以住在马斯河沿线和河面之上。水的潮位变化是衡量建造滨河住宅区可能性的标准。第三,不仅寻求一个更加广泛的水上公共交通系统,还要寻求一个更加平稳的水网系统和陆地系统之间的互联关系,建造出一个综合且有趣的公共交通系统。第四,提议把雨水排放从鹿特丹的排水系统中脱离出来。鹿特丹不会进一步扩建昂贵的地下水利基础设施,而是让雨水的保留、储存和排放在公共空间上看得见且听得见。最后一个角度是强调突出马斯河河岸多样化的生态潜力。

《鹿特丹韧性战略》(Rotterdam Resilience Strategy)列明了“韧性鹿特丹2030愿景”并细分出数码港城、基础设施、气候证明、清洁能源、社会平衡、网络城市和弹性思维七大韧性目标。针对韧性目标,鹿特丹韧性实验室拟开展一系列代表性行动,按照重要性分为飞轮行动和附加行动两种类型。飞轮行动是为鹿特丹带来最大韧性效益的主要行动,也是一系列支持行动的主干行动。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