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规划新知(10.26):空间活动系统分析涉及四个基本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11-4 00:51
标题: 规划新知(10.26):空间活动系统分析涉及四个基本问题

国匠城【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周日直播课,欢迎参加:直播预告:空间规划师GIS综合应用答疑公开课)。本次分享全部内容如下:

杨东援:空间活动系统分析涉及四个基本问题

1、如何定义空间

传统交通规划根据问题对象的不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定义空间。对于城市交通规划,采用交通分区定义空间,一般忽略分区内部的流动,将分区之间的交通流映射到交通网络之上。对于区域交通规划,以城市作为节点,将城际交通映射到区域交通网络之上。

新的空间规划体系面对的空间结构比传统规划要复杂,包含了:城市、市域、都市圈、城市群等多个空间层级。这意味着过去日常空间活动为主体与城际空间活动为主体这样两种分离讨论的问题,在空间活动系统分析中需要在新的空间层级结构中加以适度统一。

事实上,通勤等日常空间活动的时变规律,与商务、游憩等活动为主体的城际空间活动的时变规律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需要按照新的国土空间层级研究问题时,如何通过层级化空间分区适度分离不同时变规律的流动,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利用移动通信信令数据在比较广泛的空间范围内获得空间的职住关联信息,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社区发现”算法,能够识别空间职住关联网络的模块化结构。据此可以将空间划分为一种层级结构:模块内部具有较强的通勤活动内聚性,模块之间则是跨区通勤,以及商务、游憩等空间联系。

采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空间联系模块化结构,在城市群尺度中显示出很强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即由若干元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种中心紧密相连、外围稀疏分散的特殊结构。而在特大城市内部亦能够识别出一定规模的核心-边缘结构。

2、 关注哪些“空间中的关系”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中的空间活动,可以采用其背后发挥作用的社会和经济关系来加以诠释,例如企业关联网络、产业关联网络等。在部分不需要深度归因分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职住空间关联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覆盖等来表述空间中的关系。

这类空间中的关系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包括企业选址活动、居住迁移活动、就业选择活动、外来人口迁入活动等,同时也受到既有和历史城市空间、交通网络等的影响。

3、如何描述“空间中的活动”

对于空间中的活动的描述,与所依托的信息环境具有紧密关联。基于移动通信信令数据,我们可以获得用户在空间中活动的部分信息,可以采用信息点、活动点、驻点、锚点等概念,模糊但正确地反映对象活动空间的基本情况。

相比于空间活动所产生的流动量,我们更加关心行为主体的空间活动模式,以及在行为个体活动模式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空间活动系统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不同于OD的表述方式,即对于行为个体行为模式,以及基于锚点和驻点的行为模式集计特征的表述。

对于单个行为主体,采用兴趣值(访问某个空间位置的频率与逗留时间的乘积)来表征空间维度上的活动模式,采用信息熵来表征时间维度上的活动模式。而对于在某个空间区域中集聚的行为主体(例如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个体、就业在这一区域的个体等),则需要采用某种方式(兴趣值结构类别、活动空间尺度等)定义其集计特征。

4、  如何研究“空间中的网络”

站在空间规划立场上,交通网络是塑造“流空间”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实现空间正义的重要手段。

对城市空间活动系统的分析包括:

空间活动系统的评估——发现现有系统(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城市空间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城市空间活动系统归因分析——空间中的关系与空间中的活动的关联关系将给出内在因果关系的线索,在此基础上的循证分析,将揭示城市发展内在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系统状态预测——空间活动系统状态预测主要讨论不同空间活动模式(为便于理解,可以不太准确地将空间活动模式定义为:基本两点一线、宅在家中、空间活跃)的行为主体结构的空间分布演化,以及由于这种演化所造成的交通网络上流动结构的变化。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空间规划中的“以流定形”:空间关系-空间活动-空间网络

大数据支撑的青岛社区公共服务现状解析

数据分类处理:

研究范围为青岛中心城区,基础数据选取青岛市中心城区范围高德地图POI兴趣点数据总点数194064个,172个小项,对POI数据进行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和统计。同时多样化数据来源,结合规划数据、新浪微博等数据,分析公共服务及活动状况。

结合青岛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和初步分类,共计分为:商业金融服务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体育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共7个大类。

表1 高德地图兴趣点数据总点数及初步分类

基于全人群的社区服务分析评价思路:

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确定各类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本文以此为例)常用的服务设施。调查发现,老年人除了社区公园、医疗、菜市场(商业设施)之外,因需接送儿童,幼儿园等也是常用的设施之一;少年儿童常用的设施主要为幼儿园、小学以及各类体育文化设施。

综合运用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多源数据,可以分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及以下级)的空间分布、服务半径,同时结合现状居住用地、人口分布数据,进一步探讨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能力和服务能力。

结合小数据(问卷调查)和大数据(POI),可以将老年人、少年儿童常用设施的服务能力进行叠加分析,从而将针对各类人群的社区服务能力直观反应在用地上,从而识别针对各类人群的服务薄弱地区,为社区服务设施精准化布局提供指引。


图1 针对老年人、少年儿童的社区服务叠加分析技术路线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基于大数据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优化的国际经验

北美地区的许多寒地城市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寒地城市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以渥太华、埃德蒙顿和明尼阿波利斯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其共同的特点是冬季持续时间长,低温且降雪较多。近年来,这些寒地城市针对公共空间的可步行性提升,尤其是公共空间老龄人口的可步行性提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渥太华政府于2009年制定了步行规划,旨在通过提高人行道质量、提升建筑物可达性、优化土地利用模式、提升目的地可接近程度、加强社区支持以及提升步行安全性等措施提升城市可步行性。基于步行规划实施后获得的良好成效,2013年政府又进一步对相关政策及措施进行强化,以提升早高峰时段步行比例。为了增强老龄人口在冬季步行的安全性和愉悦性,自2016年起,渥太华市步行安全与可步行委员会每年都会针对老龄人口可步行性情况发布报告,并提出今后的优化策略,例如:确定老龄人口日常聚集场所;提高老龄人口出现频率较高的日常设施及周边步行道路的安全程度,优先清扫降雪;增强冬季步行道可步行性及安全性;发展针对老龄人口的冬季步行规划和冬季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

埃德蒙顿提出了包含步行计划、智能决策计划以及社区交通规划在内的一系列动议以提升城市整体可步行性,鼓励市民步行出行。为了应对冬季严酷的寒地气候,营造安全舒适、令人向往的冬季城市环境,政府制定了冬季城市设计导则,结合城市道路清雪政策,对城市人行道和林荫道提出了明确的设计规范。目前,这些计划在部分社区已经初见成效,相比机动车出行,当地居民表示更倾向于以步行、自行车出行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明尼阿波利斯制定的步行总体规划包括:建设安全、便于步行通过的道路交叉口;营造鼓励步行的城市建成环境;结合步行系统建立寒地气候防护体系;培养步行文化;为城市可步行性的优化提供资金支持等。此外,步行总体规划还提出了冬季气候防护策略,包括积雪的清除和转移,以及在80个街区建造长达18km的室内空中步道系统,以保证城市居民可以在冬季享受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同时,切实考虑老龄人口对步行道路的需求,通过提高道路质量与安全性、为老龄人口提供步行道路安全培训以及提升道路景观等鼓励城市老龄人口的步行出行。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老龄人口健身出行视角下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研究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