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什么信息图越来越少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11-22 21:49
标题: 为什么信息图越来越少了


几年前,互联网充斥着开拓性的数据可视化作品,但今时今日,各种为了追求病毒式传播而制作的蹩脚推销信息图主宰了网络世界。

制作了影响深远的美国商业航班飞行路线图的数据可视化大师尼古拉斯·费尔顿(Nicholas Felton)曾经设计了Facebook的Timeline时间轴,如今他转而开发App。制作过《少数派报告》风格银河探索操作界面的杰·索普(Jer Thorp)现在对算法的兴趣更大些。就连设计作品共享平台Behance网站上的信息图也呈现跌势。“信息图发布数量从2007年起总体稳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顶峰,自此便开始下滑。”Adobe 旗下的Behance社区数据&洞见主管莎拉·拉普(Sarah Rapp)说道。



信息图似乎濒临灭绝。然而,与全球顶尖设计工作室十几位数据可视化专家交谈了一番,我发现事情的真相要微妙得多。数据可视化一度是独立设计师的游乐场,后来逐渐进化为一项更加成熟、企业化且坦承面对失败的技术。曾经泛滥于网络世界的古怪实验性信息图表或将消失。但那只是因为数据可视化这一媒介终于发展成熟,“找到份正经工作了”。

数据可视企业化

多年前,数据可视化设计师的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向他人解释自己的作品主旨及其价值所在。今天,从希拉里和奥巴马的总统竞选团队到世界银行,各类机构组织都在寻觅数据可视化人才。

这行当生意不错。我采访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室近期都曾推掉过项目。他们表示,几年前,企业必须走复杂的申请审批流程,才能完成一个可视化项目;如今它演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预算商品。

结果,由于财富500强企业聘请数据可视化设计师参与保密工作,或者干脆挖走他们当全职员工,许多最顶尖的作品公众们无缘得见。采访前,位于波兰的Periscopic刚刚会见了耐克公司代表,商谈为后者建立一支内部数据可视化团队。从《纽约时报》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作品几乎无处不在的杰·索普也为某名实习生跳槽苹果一事感到惋惜。“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他的作品了,他可是我过去10年最得意的门生。”索普说道。“想想倒是有点意思,或许他正在创作天马行空的革命性作品,但我们看不到。”

究竟有多少位设计师、多少家企业正在从事秘而不宣的可视化项目,我们无从估量。但与我交谈过的数据可视化专家中,大部分都曾参与或得知有人参与了保密协议下的企业项目。这其中包括旧金山的Stamen设计公司,其绘画般优美的地图是互联网早期火热传播的可视化作品之一。“对我来说,重点在于提高自身优势。”CEO埃里克·罗登贝克(Eric Rodenbeck)解释道。“而不是挤上BuzzFeed网站的头条。”到目前为止,Stamen为各大公司制作过图表,从Twitter、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宝马到MTV音乐电视网。

软件取代手动编码

就在几年前,数据可视化设计师还必须定制代码,手动设计作品,整个流程面面俱到,创作一份可视化图表有如开发一款应用。今天,大量新软件涌现,从零开始创造数据可视化作品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缺点是什么?设计变得更加指令化。以D3为例,这是一个JavaScript库,可将信息转化成可视化框架。大部分专家赞同D3是一款很出色的工具。《纽约时报》等刊物在日常报道中也常使用D3。然而,专为D3开发的可共享预制模板却抹灭了它的大部分特质,这也是不少新数据可视化作品所缺乏的。


Exo:开普勒候选系外行星可视化图表
作者:杰·索普 &约翰·恩德可夫勒(John Underkoffler)

除了D3,非专业民众还有几款可视化工具可选。诞生于2003年的Tableau是其中的拳头产品。企业使用这款可视化软件,需为每用户支付1,000美元。去年,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内部制作信息图表,Tableau顺势大获成功。2014年,Tableau创收4.12亿美元(相当于创办以来总收入的一半),全球企业用户超过了2.6万家。

Tableau和Excel有几分相似。它同样拥有拖放式界面,允许用户导入电子数据表,并瞬间转化成各类简单图表。这些图表已经通过算法重新塑造,并用不同颜色进行编码。换言之,无需经过任何专业训练,普通员工也能制作出优美的信息图作品。正如CEO克里斯汀·沙伯(Christian Chabot)所夸耀的,换作10年前,委托类似Stamen这样的设计公司制作数据图表可能要花费10万美元,如今使用Tableau的免费软件,几分钟就能轻松搞定了。

当然了,它所产出的数据可视化作品称不上是创意佳作。但这也是一种折衷。“我认为,5年后,各行各业的人在工作各流程中使用数据将成为普遍现象……相关工具也将普及开来,帮助你查询数据、满足好奇心,就像Word一般常用。”沙伯说道。

移动取代桌面

5年前,数据可视化作品主要为电脑桌面浏览而设计。如今,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占据了50%的网络流量。面对如此庞大的互联网注意力份额,制作宽泛延伸、野心勃勃的数据可视化项目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与深入的交互式内容相比,简单的柱形图更有效果。


“永恒洋流”(Perpetual Ocean)
作者: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可视化工作室(NASA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现在,我们的作品必须适用于移动端,这就限制了设计者的创意发挥。”《纽约时报》旗下The Upshot新闻网图形编辑阿曼达·考克斯(Amanda Cox)说道。“简单的(万能)版本有时更佳,有时却不然。”

在今天的主流数据可视化市场,《时代周刊》、《彭博商业周刊》与选情分析预测网站FiveThirtyEight等媒体都是重头玩家,但它们也必须平衡每天有限的资源。资金紧缺的媒体公司选择精简员工,而员工们时刻处于压力状态下,竭尽全力提高文章浏览量,毕竟访客数量与广告收入息息相关。因此,不少全球顶尖的视觉设计师忙于开发简单作品,方便读者在手机上获取,放弃读者面较窄的丰富繁杂的互动类图表。

真知灼见取代信息图表

数据可视化存在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它未必能如期望般从海量数据中总结出多少真知灼见。“对我来说,我把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心理模型。原本的打算是,一旦绘制出基因组,我们就能解开一切谜团,治愈疾病,找到新药物。”数据艺术家杰·索普说道。“总之一定能改变世界。然而,绘制基因组却暴露了人类知之甚少。我们必须认识到,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大数据上。大数据不止产出答案,也会带来问题。”也就是说,数据密集型图表可能不适合一般消费者。


“透过9/11的视角”(Through the Lens of 9/11)
作者:Local Projects互动设计工作室

尼古拉斯·费尔顿将自己生活的一点一滴都绘制成图,在数据可视化世界里赢得了人们的顶礼膜拜。然而,即便是他也质疑不少数据图表的实用性。他以苹果为例,该公司推出了Healthkit平台,可将各项健康指标转化成华丽图表。“HealthKit就是一个多余之物的例子。”费尔顿指出。“我不懂你为何要给我展示这些柱形图,开放数据库让我看到过去半年来走过的每一步路。根本没必要。还不如干点实际的。”

前路究竟在何方?

费尔顿设想,与其描绘复杂的数据可视化作品,未来世界或将建立于纯粹见解之上。他指出,一般人根本不需要看气象雷达,我们只想知道今天出门要不要带伞。而这一建议可以浓缩为一句简单的文字推送消息——移动先行世界的又一大便利。

但这只是可能性之一。Periscopic公司的金·里斯(Kim Rees)认为,可视化或许能成为一种编程语言。想象一下,假如码农们能够抛弃艰深晦涩的语言,改用图表和图像进行编程,那么应用设计和程序调试就会简便得多。Stamen的埃里克·罗登贝克则设想出一种专供小企业主使用的高度专门化的可视化技术,比如优步(Uber)司机管理个人订单的工具。此外,几乎我采访的每一家公司都指出了一个未来趋势,即数据可视化设计师将参与到数据处理之中,从无处不在却常被人们忽略的传感器中收集自己所需的数据,创作出更加实际的作品。

独立信息图表并没有灭亡。它们只是长大了。

原文来自:快公司

作者: g072406    时间: 2015-11-23 14:50
看不懂要表达什么。
作者: nothing    时间: 2015-11-26 00:28


作者: jie118168    时间: 2016-8-19 10:15
表示没看懂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