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一书的一些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数据说话    时间: 2014-4-16 13:39
标题: 关于《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一书的一些评论
最初接触大数据这个概念,是从《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这本书来的,当时还看了一个TED的视频,是作者做的讲座,大概意思是描绘了一个很开放,很民主的数据社会。这个书当时还被广东省汪洋书记推荐,以至于到广东那边若谈起大数据,必须研读此书,这个现象也挺有趣。不过看到现在,有些觉得,这个书的确是一个开放数据的简介,至于在中国怎么走还是很难说的。所以可能还是任重道远吧。这书适合管理层看。在豆瓣找了这个书的一个评价,比较犀利,姑且看之:

以下来自豆瓣网shuai_dv的点评:

“大数据”的概念炒得正热,不少出版社便瞅准了这一市场机会,推出了一系列以此为题的专著(或译著)。其中,涂子沛先生所著的《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出版于2012年7月,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短短半年间就加印了7次。

为何这本“技术类”书籍竟能获得如此成功?

答案很简单,此书内容与“大数据”技术实在相距甚远,甚至连“大数据”科普读物都谈不上。以管窥豹,光看此书外观,就能瞥见其“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少端倪。

一看封面。此书封皮左上角印有“理想国”标志,“理想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的直属机构北京贝贝特公司于2010年推出的全新品牌。这一品牌承载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不仅提供一个乌托邦,更要唤醒对于理想本身的热情”这一人文理念,目前已经成为以人文、艺术类图书出版为核心的一系列精品图书的符号,陆续出版了陈丹青、梁文道、木心、唐德刚、韦伯、林夕、蒋勋、舒国治、张大春等人的作品。而一本以“大数据”为题的“技术类”书籍竟夹杂在上述作家的作品之中,同为“理想国”出版,岂非怪事一桩?

二看封底。此书封底列有推荐者短评,仔细观察这五位推荐者的title,其中只有两位有技术背景,另外三位竟分别为中国古代政治史学家、美国华人社团组织领导和中山大学政治学教授。试问,为何这些人文社科类背景的人物要来推荐一本以“大数据”为题的“技术类”书籍?

三看腰封。“叫醒中国,超越中国模式”、“一本意在兴邦治国的战略之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个大字豁然映入眼帘。虽说大陆图书出版界向来喜欢借腰封上的夸张惊人之语忽悠读者购买,但是,即便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从“大数据”到“治国兴邦”、“叫醒中国”似乎也太过跳跃,让人摸不着头脑。

四看题记。作者题记言简意赅,仅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为何一本大数据专著的作者不论信息爆炸、技术升级、商业变革,竟如此“高屋建瓴”,以公知之姿以为题记呢?

五看目录。对比Victor Mayer-Schonberger与Kenneth Cukier合著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目录,全书分为鲜明的三部分,即,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与“管理变革”。涂先生的《大数据》同样分为上、中、下三篇,其标题却分别是“帝国风云”、“法则博弈”、与“公民故事”,让人不禁错觉作者写的是一本心拥天下的历史书。

六看序言。看到序言作者为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就不免疑窦丛生,这位台湾史学界的耆宿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实在和大数据八竿子达不到一处,为何会如此跨界作序?

七看作者简介。作者的经历和头衔实在奇妙,处处给出了来历,却处处都不清不楚,甚至出现了“职业程序员”这种让人不禁失笑的title。结合网络上的cross check,可以还原成:涂先生获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技术科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学位,90年代曾于广东省边防局等公共部门任职,目前担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匹兹堡分会的主席。

仅看这几眼,这本《大数据》竟处处都绘有“人文社科”的色彩,预期中的“技术”基因反倒不见踪影。那么,此书的内容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事实上,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公开立法史,书中介绍了美国政府如何历经数十年时间先后通过《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数据质量法》、《开放政府法》等法案以及奥巴马政府在推动信息披露这一议题上的努力。配合全书的叙事线索,书中中间穿插有一些科普片段,如摩尔定律、最小数据集、商务智能、数据仓库、云计算等。如果从全书的篇幅来看,全书正文十章,算上前言、尾声等共十四章,只有第四章讲商业智能的部分内容和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下所关注的大数据的内容相一致,占全书篇幅不足10%。

当然,此书也并非只是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编年史记。通过关注美国公民社会与政府权力在立法过程中的博弈,关注隐私权和知情权这两大公民权利在美国的发展,作者实际是要谈公民精神,谈政治参与,谈民主互动,最后以美利坚为鉴,谈中国人也当“彻底摘掉‘差不多’先生这一文化标签”,去顺应和拥抱“数据开放”的时代浪潮。可以说,这才是涂先生的写作初衷,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将题记的关键词定为“公民社会”。

至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下结论,涂先生这本《大数据》正是“文不对题”的典范。鉴于此书在图书市场上大获成功,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如何正确地“挂羊头卖狗肉”。

第一,包装好自己的“狗肉”。虽说社科类书籍并不比科技类书籍的受众来得更广,但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公知”群体不断“壮大”,新媒体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传递与分享的速度,人人都开始辩论“民主”、“法治”、“公民社会”,国家的政治前途已经成为了大众议题,曾经的“莫谈国是”如今已变成了“莫不谈国是”。涂先生此书对公民精神、政治参与的关注正契合了这一趋势,恰如其分地包装一番,便能对上这部分受众的胃口。请来最是擅长以古鉴今的史学家许倬云写序,封面、腰封均大字标上“中国模式”、“权力阳光”、“大数据革命”等字眼,“公知”们岂能不人手一本呢?

第二,找到最合适的“羊头”。如若直接按照著作的内容与主旨题名,此书多半就叫《美国的信息公开与公民社会》这样一个社科学术范浓厚、难以吸引大众关注的名字,成为畅销读物的几率也就相应地小得多了。作者本人应当是最清楚著作内容主旨不过的了,却依然大方地将“大数据”这一“羊头”挂上,接受采访时也往往从“大数据”、“数据革命”说起,可见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行为。出版社正是看准了“大数据”一词正被媒体炒得风生水起,受到科技界、商业界的广泛关注,于是顺水推舟,以此为名,抓住眼球。搭配上“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这样一个副标题,此书摇身一变,俨然一副拥抱社会浪潮、勾勒时代蓝图的面貌,畅销书架势十足。
作者: 五云代桃    时间: 2014-4-16 19:54
请问这是你自己看后写的吗?
作者: oliviaho    时间: 2014-4-24 09:25
哈哈,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我就是当这本书是人文社科来看的,就跟果壳网一样,用叙述的方式让你明白技术的道路所在,没有深入到技术,而是讲述历史,阐明方向,倒是不错的一本关于大数据的科普教育书籍。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