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 [打印本页]

作者: a03401    时间: 2014-2-12 16:57
标题: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理性规划”为切入点展开文章,简要阐述了“理性规划”的发展背景、发展脉络。总结了理性规划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摩擦和交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大转折。最后对整个理性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总结性陈述,得出结论----规划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以理性规划的态度,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应用适合于当时当地的方法,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理性  理性主义  转变  公众服务
正文:
1 引言
一座城市没有了历史,就失去了记忆:一个城市的发展缺乏了正确指引就会迷失路途。
2 关于理性及理性主义                                                                                                                                                                                                                                                      
理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哲学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本质属性。理性主义,溯其根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18世纪“理性时代”(Age of Reason)所带来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对问题给予足够的思考,任何关于事物的规律都能够揭示,甚至是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19世纪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工业革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冲突,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和政治学只能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类似于数学物理方法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2 理性规划及方法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脱离了将规划作为一种“设计”的理论,它强调要用“科学的”、“客观的”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的方法主要为:界定规划的对象和目标;分析对象和目标,并将其分解为一组问题和目标;提出若干选择方案;选择相对最佳方案;实施最佳方案;不断对结果进行检查;反馈实施检查建议,调整方案。
3 理性规划起源及发展
1)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理想城市和理性规划
  (1)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在希腊.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哲学体系中,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最为思辨的,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理想的倡导主义城市生活形态:在古希腊,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保持细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全面开拓,是人们领悟到城市生活的真正本质以及社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2)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基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有关社会秩序的理想,公元前5世纪的法学家希波丹姆斯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了一种深刻影响后来西方二千余年城市规划形态的重要思想——希波丹姆斯模式。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此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斯多德:正如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的更好。”为了这个朴素的目标,古希腊的许多思想家们持续探求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城市)形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2)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理性与倡导结合的城市规划思想
(1)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
(2)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3)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采用一组数学的比例关系,强调的是使城市.建筑本身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达到协调,而并不需要一人的尺度作为参照,也就是说人是独立于整个空间型制体系之外的。
(4)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集成了古希腊的许多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他的理想程式模式。在这个城市模式中他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性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结合起来,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同以人体美为依据的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统一起来,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当时影响极大。
3)文明涅胖:高度有序化的城市社会生活
(1)凸现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计划
(3)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
(4)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
中世纪的城镇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他“将一定的体系引入大自然,其结果是使大自然和几何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几乎完全消失”。在相当程度上看,这些城镇所凝练成的极高艺术价值正是“无规划”与“自然主义”思想的杰作。
4)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思想思想交锋
(1)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
(2)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想
(3)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
(4)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和交锋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其后起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权贵们的专有物,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片面性。但是即使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艺术成就依然是如此辉煌灿烂。F·吉伯德是这样评价的:“这个时候锻造出来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历史链条,仍然是我们现在思想的根源,他的成就仍然保持在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的最高造诣中。”
5)唯理秩序:理性思想与绝对君权
  (1)以法国为代表形成的绝对君权
  (2)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方思想。
A.资产阶级的人性。
B.理性精神的启蒙。启蒙运动起源于17.18世纪的法国,从本质上看他是资产阶级用来批判宗教神权和所谓封建制度永恒不变等传统观念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D.启蒙理性的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中叶当启蒙思想在西方世界盛行是,理性主义比17实际更具激进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
   (3)理性思想与绝对君权的结合:古典主义思潮的滥觞
   (4)权力下的秩序:唯理主义的规划思想
        A.古典主义园林中首先透射出的唯理秩序。17世纪的造园家B.布阿依索就说:“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必须加以调整和安排,使它整齐匀称。”勃朗台作为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权威,强调“我们在任何一种艺术美中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满足,都取决于我们对规划和比例的认识”.
        B.从凡尔赛宫到城市:君主的气质无所不在
        C.古典主义思想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D.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的认识
6)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主义,溯其根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18世纪“理性时代”(Age of Reason)所带来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对问题给予足够的思考,任何关于事物的规律都能够揭示,甚至是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19世纪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工业革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冲突,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和政治学只能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通过类似于数学物理方法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城市规划带    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法。
7)精英经验阶段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于建筑学的发展,因此最初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按照建筑学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的,他们认为城市规划本身是一种实体形态的效率和美学上的设计过程。以这种思想模式为出发点,人们夸大了规划师的作用,认为规划师不仅可以通过他掌握的设计技巧来解决实体环境中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规划师本人的地位和权威性直接影响到规划成果的合理性。这一点反映于早期许多杰出的现代城市规划均为杰出规划师的成功作品,例如郎方的华盛顿规划(图1),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图2)等等。
8)社会干预阶段
这一阶段的规划思想主要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的转变:①城市规划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政府职能,它应当以全体人民的幸福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解决城市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为己任。②人们开始以一种有机进化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发展,将规划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动态行政决策行为。社会干预阶段的城市规划希望通过社会经济理论,分析城市中的社会矛盾冲突,并协调、综合各方面的利益,以达到最大的平衡。
9)综合理性阶段
规划者认识到城市的实体空间形态是内在的社会经济过程的结果,城市中的每件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面对这种复杂性,规划者需要一种能掌握这种变化的理论和技
4 理性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1)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2)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dvocacy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3)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5 城市规划系统方法的运用和理性决策过程与20世纪60年代的以“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相比较的差异。
1)以“城市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物质形体环境或城市形态角度来审视城市,并从形体和美学角度去规划、设计城市。而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则将城市视为一个由多种流动的、相互关联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综合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要求,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各个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
2)城镇被视为一个“活”的功能性实体,城市规划也必须由“终极状态”或“蓝图”式的规划变为“过程”性规划。
3)城市规划思想的这些转变,反过来要求城市规划师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相应调整。规划师若要对城市这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加以控制或规划,那么他至少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分析的技能。
总之,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思想带来的转变可以归纳如下:“物质形体设计”的城市规划视城市规划为一门“艺术”,而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则视规划为一门“科学”。一方面,整体环境(区域、城市等)的系统分析涉及系统的实证调查和分析;另一方面,理性的决策过程也基本上可视为“科学”的分析过程,这些带来了规划过程的理性内核和规划目标理论的系统内核。此时,城市规划师也将自己的“设计师”定位转变到“科学系统分析者”的角色,他们相信规划掌握了决策与管理的新技术,能经过合理的程序对未来的决定作出理性的选择。
6 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对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规划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7 从技术性角色到“管理者”和“联络者”:城市规划从实质性规划到更为过程性规划的过渡。
无论是以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理论为主导的城市规划,还是系统方法、理性决策过程的“科学”城市规划,都认为城市规划师必须具有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只有这样,他才能参与到城市规划业务中去。虽然专业技能也因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而异:传统基于“设计”思维的城市规划要求城市规划师具有基本的美学鉴赏和城市设计能力;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理性过程理念的“科学”城市规划,则要求规划师具备科学系统分析和理性决策能力,但这两种城市规划都视城市规划师为一技术性角色:具备城市规划所需的认知、判断力和技能等素质。
8 后现代思想与多无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元空间、多元关系网络组成的以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它决不是现代主义因果关系的直线型思维(即假定事件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更好的组织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转变,思维方法的基础是寻找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是一个封闭的、终极式、“决定论”的过程)所能把握和左右的。后现代主义完全放弃了这种逻辑规划的目标,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探询过程,将各要素构成的城市看成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整个有机体维持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这正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织起来的统一体”,也是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宣称“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确统一”的本意。而雅各布(JaneJacobs)对城市开发中单一的区划和“总体”规划也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认为单一的区划严重忽视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城市活力。
9 小结
   二千五百多年来,在西方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聚集了许多庞杂的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理性规划思想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代代的重复.变化.循环.更新,与很多思想交锋,摩擦……然而,最终规划还是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以理性规划的态度,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应用适合于当时当地的方法,为公众服务。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