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于今: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打印本页]

作者: a03401    时间: 2014-2-12 16:54
标题: 于今: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于今: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近日,由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作序,中央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等联名推荐,著名学者于今教授历时六年、几经易稿、倾心奉献给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更新研究者的专著《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在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
  厉无畏在序中指出,该书作者是近年来活跃在城市研究领域的新锐学者,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比较系统总结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理论进展和具体案例,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机制上也对城市更新展开了创新研究;作者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和借鉴,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城市更新理解为物质性改造和物质磨损的补偿,如房屋的修缮、改建与重建,道路的拓宽与修建等。
  作者认为,城市更新不能采取低水平的、修修补补“拉链式”的建设模式,要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中国的城市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改造之路。实际上,城市更新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伴而随,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其积极意义在于阻止城市衰退,促进城市发展。城市衰退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性老化,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衰退更多的则反映为功能性和结构性衰退,这是一种相对衰退,是无形磨损。因此,现代城市更新的动因首先不在于有形磨损,更多的主要在于无形磨损,有形磨损的速度往往落后于城市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后者恰恰直接决定着是否有必要对旧城进行更新改造。
  作者强调,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
  该书可供城市的管理者,城市建设、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等研究人员使用。适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对于参与城市更新的房地产开发商更具有启迪意义。
                                于今教授专著《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隆重出版            
内容简介
       城市更新不能采取低水平的、修修补补“拉链式”的建设模式,要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中国的城市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改造之路。
      本书可供城市的管理者,城市建设、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等研究人员使用。适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对于参与城市更新的房地产开发商更具有启迪意义。  
研究基础
      本书是作者在近几年的调研笔记和已发表的文章,在博士论文《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为例》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同时参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
创新要点
       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历史和经验,在1980年代初期,陈占祥把城市更新主要定义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新途径涉及多方面,既有推倒重来的重建,也有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筑的修复等。当中国城市经历了1980年代的飞速发展后,很多城市问题开始显现,譬如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地方文化在城市改造中的快速消失。吴良镛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在1990年代初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指的注意的是,它是针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但这个概念比较强调城市物质环境,而对与其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涉及较少。
    进入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很多文章也给出对“城市更新”新的理解,作者在2007年提出,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
    作者强调衰落地区的整体改造与提高,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持续改善。
                          《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
                                                                           
                                  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革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
       自人类开始在城市里居住以来,就有了“城市更新”这个概念。在中世纪出于火灾的频繁发生,木结构建筑及粘土茅舍不得不一再重建,由于这种情况,用石头建造房屋及道路结构网格化便成为趋势。18世纪的产业革命导致了世界范围城市化的热潮。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导致欧洲许多城市急剧扩张,于是拆除中世纪城墙,建城市环路,建设新城区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盲目发展使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交通拥挤、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土地紧张等,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许多国家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趋势,原来的中心区开始衰落。为了复兴城市经济,缓和阶级与种族之间的矛盾,改善城市不良环境,欧美各国率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作为专有名词才开始在城市研究领域使用,并由此建立了一门新兴的社会工程学科——城市更新学。城市更新是城市飞速发展的中间过程,是城市新陈代谢的有机功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不仅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逐渐面临着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居民住区以至城市周围的旧村落等功能形态的置换更新,一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因此,城市更新开始成为全国普遍关注的对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献总体来说还不足,应该说我国急需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以指导各地城市更新的具体工作。
       本书作者是近年来活跃在城市研究领域的新锐学者,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作者近几年的调研笔记、已发表的文章和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比较系统总结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理论进展和具体案例,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机制上也对城市更新展开了创新研究。所以当作者要求我帮其写序的时候,我欣然接受。一方面是鼓励新一辈年轻学者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到城市更新的研究工作中,丰富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体系。
       由于时间和研究视角的限制,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后续进一步完善和研究,在这里,我也提出一些研究方向的希望,当然也希望其他学者给予探讨。比如:如何尊重城市更新的地区差异性?城市更新的主体到底是如何组合才更好?城市更新中涉及到公共政策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处理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对城市更新工作带来的挑战?如何形成制度规范城市更新工作?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外城市更新与我国城市更新的差异性?如何构建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体系?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作者能以此书的出版为开始,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绩!
       是为序。
                                          《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
                                                                        
       对城市更新概念较早、较权威的界定是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以下的阐述:“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
      现时期中国城市更新较之以往,无论在其性质、目标上,还是在其内容、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城市更新理解为物质性改造和物质磨损的补偿,如房屋的修缮、改建与重建,道路的拓宽与修建等。实际上,城市更新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伴而随,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其积极意义在于阻止城市衰退,促进城市发展。城市衰退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性老化,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衰退更多的则反映为功能性和结构性衰退,这是一种相对衰退,是无形磨损。因此,现代城市更新的动因首先不在于有形磨损,更多的主要在于无形磨损,有形磨损的速度往往落后于城市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后者恰恰直接决定着是否有必要对旧城进行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改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更新策略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支配和制约。就其物质建设方面而言,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成将受到方针政策、行政体制、经济投入、组织实施、管理手段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在人文因素方面还与社区邻里、历史遗产保护等特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涉及的方面极广。因此,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重点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更新改造的个性特点,在充分考虑旧城区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和原有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多种途径和多个模式进行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更新改造。在更新改造方式上,诸如可采取保护、维修、改善、保留、改造、拆除重建等不同的更新改造方式。在更新改造的标准和速度上,依据各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基础确定不同的改造标准和实施步骤。最后,至为重要的是,城市更新策略应由零星走向整体。
       目前,中国城市更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面广量大、矛盾众多,所要保证城市更新改造目标的全面实现,必须要以健全、明确、积极、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作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撑。
       本书是作者在近几年的调研笔记和已发表的文章,在博士论文《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为例》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同时参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在此表示十分感谢!
       本书研究的创新要点:1.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更新的特殊意义和指导思想。2.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更新带来的对城市系统的连锁反映和互相协调对策。3.针对城市更新的地区差异和阶段差异,选择了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省市的城市更新特点作为比较。4.挖掘中外城市更新的差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以指导城市更新更具操作性。5.针对近年来经济学的一些新思维和新热点,探讨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的管理者,城市建设、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等研究人员使用。适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对于参与城市更新的房地产开发商更具有启迪意义。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包括城市更新的起源、内涵、分类等,以及与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区别,还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赋予城市更新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回顾与总结了中外城市更新的理论与特点,着重对比中外城市更新的区别,以及中外城市更新理论的变化给具体工作带来的指导作用;第三章深入研究了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七个方面给予阐述,包括旧城改造、郊区城市化、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网络、房地产开发和城市规划等;第四章主要研究城市更新实施的机制和政策保障,如前所述,在城市更新中,我国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机制的建立还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城市更新的进度和效果,只有从机制上给予落实,具体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第五章对国外城市更新案例给予了分析,从第三章所列的七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吸取其经验;第六章是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证研究,选取了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具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总之,本书作者致力于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和借鉴,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作者期待与读者就中国城市更新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