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湖北省 宜昌市全域规划 [打印本页]

作者: Podolski2008    时间: 2013-12-9 09:27
标题: 湖北省 宜昌市全域规划
本帖最后由 Podolski2008 于 2013-12-9 12:32 编辑

目录
1编制背景        0
2规划范围与层次        1
3 发展目标        1
3.1总体发展目标        1
3.2 阶段划分        2
3.3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2
3.4社会发展目标        2
3.5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3
4统筹路径        3
5战略思路        4
6规模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        5
7市域空间规划        5
7.1空间结构        5
7.2城乡体系规划        6
7.3交通一体化规划        8
7.4产业空间结构        9
8重点协调区规划        10
8.1生态空间管制        10
8.2建设空间分区        11
8.3土地利用规划        13
8.4大宜昌都市区规划        14
8.5沿河廊道协调规划        18
8.5.1香溪河廊道协调规划        19
8.5.2沮漳河廊道协调规划        22
8.5.3清江廊道协调规划        27
8.5.4渔洋河廊道协调规划        31

1编制背景
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完成《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后,进一步提出了《宜昌市全域规划》的编制要求。通过全域发展,实现宜昌在中部地区实践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城乡统筹,提升宜昌在区域中的综合实力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项目编制在“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围绕“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关键词展开。
2规划范围与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重点协调区2个层次。
宜昌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以六普数据为基础,2010年宜昌市域常住人口4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98.5万人,市域城镇化率为53.6%。

2011-2030年)》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划定重点协调区范围作为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包括宜昌市规划区和香溪河、沮漳河、渔洋河、清江4条沿河发展的主要廊道,总面积约7299平方公里。
3 发展目标
3.1总体发展目标
宜昌全域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为:
   湖北(宜昌)城乡生态协调发展示范区
宜昌全域发展实现三个目的:
1)区域带动:以公共服务和就业带动湖北西部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区域统筹吸引周边城市人口,促进宜昌进一步发展。建设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交通及流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2)生态发展:强调生态保育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以生态安全为发展的前提,合理设定未来的城乡建设目标和人口容量,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以此指导产业布局,实现山区与平原乡镇、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
3)政策试验:在总体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各区域的不同发展诉求,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用地与集体土地的利用、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社会服务提升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相应政策,明确各区域的政策试验主题,寻找政策改革的切入点,以此为市域乃至省域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3.2 阶段划分
本次规划为便于规划目标的分阶段实施,将宜昌全域统筹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近期至2015年,结合宜昌市委、市政府的近期工作,以长乐坪镇、磨市镇、安福寺镇、龙泉镇、鸦鹊岭镇、红花套镇、枝城镇、河溶镇、荷花镇、昭君镇、归州镇等11个乡镇的城乡统筹建设为试点,逐步推进全域统筹;201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在城乡统筹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城乡生态协调发展示范区。
3.3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2012年宜昌市GDP2506亿,三产结构比为12.2:60.3:27.5。
以宜昌市2005年至201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省委、省政府对宜昌的要求,并参考《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所确定的目标,制定近期与远景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宜昌市GDP力争突破4500亿元,三产结构比为7:60:33。
到2030年,宜昌市GDP达到10300亿元,三产结构比为5:40:55 。
3.4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以全面提升宜昌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为目标,淡化土地的城镇化,努力实现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2012年宜昌市城镇化率为53.5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为34%,社会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94%、居民96%、新农合97.2% ,农民人均纯收入8046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510元。
规划至2015年宜昌城镇化率达到5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为25%,社会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98%、居民98%、新农合99% 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元。
规划远景宜昌的城镇化率达到70-72%,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为10%,社会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均为100%
3.5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依据国家、省市及地区的相关要求,结合《宜昌市十二五环保规划》、《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相关规划及规定,制定近期与远景的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规划至201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远景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
规划至2015年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远景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规划至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90%,远景污水处理率达100%
规划至2015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年均API100的天数为350天,远景年均API100的天数为355天。
规划至2015年单位GDP能耗不高于1.15吨标煤/万元,远景不高于0.80吨标煤/万元。
规划至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远景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4统筹路径
在区域发展格局影响和经济发展基础的支撑下,可以预见宜昌未来的城镇化将有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是单纯的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而是通过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城市和乡村、中心和外围的共同互促发展。其关键在于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和公共服务格局,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配置,逐步充分实现两个“均等化”,即“发展机会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宜昌发展面临的新态势和新要求,针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次规划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引领,产业发展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提高配套保障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
育生态: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生态容量为基础、生态功能为支撑,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镇,合理布局城乡人口和城镇结构;
强产业:统一产业发展分区,通过强化产业发展吸收荆门、荆州、恩施等周边地区人口,促进本市外出人口回流,提升城镇化水平;
促流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土地、人口等限制,通过重点乡镇的城乡统筹建设试点,促进全域发展;
增设施:落实省域副中心建设的各项职能,以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为引导,引导山区人口向沿江城镇适度聚集。
5战略思路
本次宜昌全域规划的战略思路重点在“构筑三个格局,体现两个特色”,即构筑“生态安全、产城一体、设施保障”三个格局,体现“山水城市、乡土文明”两个特色。
战略一:建立宜昌市域范围的生态安全格局。
宜昌市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生态敏感度高,本次规划以市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依据区域差异化的流域及地形特征、生态特征及生态功能情况,明确规划层次,划定城乡统筹的重点协调区。
建立三级生态管控体系,即全域生态功能区、重点协调区生态格局、空间管控(生态红线及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已建成区四区控制),以建立市域范围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全域城乡生态协调发展的基底。
战略二:规划大宜昌都市区产城一体的空间格局。
梳理市域城镇结构,建立市辖区、县(市)中心城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乡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六级城乡规划结构,对全域范围内城镇建设的职能与规模提出指导意见。
完善大宜昌都市区的城乡用地布局结构,充分考虑职住平衡,合理设定人口规模,建设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新城区、新社区。合理布局产业门类,除环保因素外,应充分考虑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以产业发展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
健全以市辖区为核心,高速公路、快速路、一级路为骨架的快速路网体系,组织产业物流系统,重点建设三峡枢纽港。
战略三:布局重点突出的服务设施格局。
推行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分析山区与平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人口规模、设施类型和服务半径,确定市域范围内的中心镇和中心社区,对山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予以倾斜。
特色一:山水城市
宜昌古城风水形胜、格局良好,本次规划在全域山水形态分析的基础上,设定未来宜昌的城镇形态建设目标是“镶嵌于自然山体之间、蜿蜒于长江两岸的带状山水组团城市”。
进一步加强城乡用地管理,保护生态格局中的绿楔和绿心,以绿廊串联城市公共绿地和外围生态绿地,构筑“山环水绕多组团”的大景区图景。
特色二:乡土文明
宜昌的农村建设中应保持田园风光、体现乡土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幸福村落。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与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区分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强化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族风情村落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以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的建设为触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绿道系统串联村落和自然山水,以旅游业带动农村发展。
6规模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开发程度及环境的地域范围等,通过情景分析、案例借鉴及经验值法评价建设用地、水资源、绿色生态空间等子系统的承载力,从而得到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宜昌市域人口容量,其中宜居人口容量指标采用人均建设用地180-200平米。
1 宜昌市域人口容量预测表(单位:万人)

紧迫人口容量
(高密度型)
宜居人口容量
(中密度型)
理想人口容量
(低密度型)
目标借鉴城市
孟买、深圳、北京
威海、珠海、金华
温哥华、墨尔本、维也纳
建设用地承载力法
958
704
300
绿色生态空间承载力法
900
630
220
水资源承载力法
1020
962
615
综合预测结果
900-950
630-700
220-300
市域的生态宜居人口容量为630-700万。其中,大宜昌都市区可承载人口423.5万人,香溪河廊道可承载人口16.5万人,沮漳河廊道可承载人口78万人,清江廊道可承载人口58.5万人,渔洋河廊道可承载人口21.5万人。
7市域空间规划
7.1空间结构
全域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区域内城镇、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未来宜昌市域城乡空间将形成“一区一带四廊”的布局结构,引导市域空间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发挥统筹城乡、引领发展的作用。
1)一区
即大宜昌都市区,由“一主五副”共同构成,涵盖了以宜昌中心城区和外围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长阳龙舟坪镇、秭归茅坪镇五个副中心的全部范围。该区具有良好的市级产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县域经济和众多的特色乡镇,且对外交通便捷,是全域内整体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宜昌未来城市空间拓展、城市职能提升,增强区域辐射能力的主体依托。通过整合都市区产业发展资源,引导产业有序集聚,推动都市区产业扩容、升级;并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带动城镇建设,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2)一带
即沿江城镇带,由沿江的主要城镇空间和产业园区共同构成,是实施沿江重点突破战略的核心构成部分,也是通过空间整合、实现沿江平原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通过引导产业的有序聚集和城镇的集约生态发展,发挥着对全域产业的带动和全域经济的激活作用。
3)四廊



7.2城乡体系规划
市域城乡体系按照规模等级、设置配置的不同分为六级,分别为市辖区、县(市)中心城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乡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
1)市辖区
指宜昌城区所涵盖的范围,包括点军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小溪塔街道等。
2)县(市)中心城镇
指各县及县级市城区所涵盖的范围,包括以下8个:兴山古夫镇、远安鸣凤镇、秭归茅坪镇、长阳龙舟坪镇、五峰渔阳关镇、当阳城区(玉阳街道、玉泉街道与坝陵街道)、枝江城区(马家店街道与董市镇)、宜都城区(陆城街道、姚家店镇与枝城镇)。
3)重点镇/特色镇
指在各县域范围内除了中心城镇外,主导经济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其它重要镇,承担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的任务。
重点镇作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联系纽带,既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以及城镇化的基础支撑,规划应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特色镇通过打造鲜明的人文和生态景观特色,增强吸引力,有利于就近服务农村人口;同时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口聚集又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能够承担更为贴近城乡生活的公共服务职能。
重点镇具体包括以下10个:夷陵区龙泉镇、鸦鹊岭镇;宜都红花套镇;枝江问安镇;当阳河溶镇;远安洋坪镇;兴山昭君镇;秭归归州镇;长阳贺家坪镇;五峰五峰镇。
特色镇具体包括以下12个:夷陵区三斗坪镇;宜都高坝洲镇、聂家河镇;枝江安福寺镇;当阳半月镇、草埠湖镇;远安荷花镇;兴山黄良镇、峡口镇;秭归九畹溪镇;长阳磨市镇;五峰长乐坪镇。
4)一般乡镇
指全域范围内其它规模较小的普通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提供农村所需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5)中心社区
农村社区根据现状条件和发展要求分为中心社区和基层社区两类,中心社区为永久保留乡村居民点,以农村居民居住、社会管理和服务为基本功能,在此设置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生活配套,满足本地及周边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6)基层社区
基层社区为过渡性乡村居民点,提供基础的服务,远景考虑人口外迁等现实情况,逐步拆并。
在统筹考虑都市区未来城乡发展格局和现有路网基础上,确定都市区未来交通发展策略如下:
1)完善对外交通设施建设与网络组织。加快保宜高速、宜张高速、太张高速、宜岳高速、宜来高速等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宜昌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便捷交通联系,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完善都市区内部过境交通组织,推动铁路网络调整、构建都市区高速公路外环线,降低过境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强化都市区内部城乡交通联系。完善城区快速路系统,推动跨江通道建设,支撑城区北跨战略实施;重视重点镇、产业聚集区等重要发展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合理提升道路等级,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设施支撑;大力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公交走廊建设,促进公交系统向集镇、农村新社区延伸。
3)支撑乡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设施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重点关注西部、南部的山区以及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流域,围绕重要的旅游节点,修建旅游公路,为乡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7.4产业空间结构
规划构建宜昌市域“一带两片三轴多点”的产业空间结构,其中,“一带”为长江经济带,“两片”为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和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区,“三轴”为小--仙农产品工贸发展轴、当-枝农产品加工发展轴和白--王新型工业发展轴,“多点”为以核心城镇为依托形成的三产服务节点。
“一带两片三轴多点”产业定位具体如下:
1)长江经济带:沿江形成以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走廊,注重产业板块集聚,注重协调发展,打造万亿经济走廊;
2)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区:依托市域内整个西部山区良好的林业资源,发展高山蔬菜、果林、茶叶、山特产品等特色农业种植;
3)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区:包括百里洲镇、七星台镇、问安镇、半月镇、两河镇、河溶镇、王店镇等枝江和当阳市的主要平原区域,依托地形特征,重点发展粮油、蔬菜、棉花、禽畜、水产品等主要现代农业,鼓励机械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并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4)小--仙产业发展轴:沿荆宜高速,沿线的小溪塔、龙泉镇、鸦鹊岭镇、仙女镇、问安等,主要形成以电子材料、轻纺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走廊;
5)当-枝农产品工贸发展轴:沿256省道,沿线的当阳市区、两河镇、半月镇、问安镇、枝江市区,主要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集散、商贸业等为主的产业走廊;
6)白--王新型工业发展轴:沿焦柳铁路,包括白洋、安福寺、王店至当阳城区,以装备制造、精密电子、农产品加工业等为主的制造业走廊;
7)多点:以各级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点,承担中心服务职能,通过提供多层次多水平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方便人们生活、支撑产业发展。

8重点协调区规划
8.1生态空间管制
以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功能、生态结构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多种关键生态因素对全域进行生态管控分区,强化对重点协调区生态空间管制,明确城乡重点保护区域边界,实现对城乡发展的刚性管控。
对构建宜昌市“一带四廊,一心六核,多点散布,轴带成环”的总体生态空间格局需要进行管控的关键性要素,从科学规划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划定出其控制边界,以达到固化生态空间格局的效果。通过对各类关键性生态空间管控要素的识别及边界确定,从而形成了各生态空间管控小区,通过生态价值的重要程度整合,得到了3个生态空间管制大区,分别为生态I类区、生态II类区及生态III类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6747.png
2 生态空间管制要素与面积统计一览表
分区
一级管控要素
二级管控要素
总面积及比例
面积
(平方公里)
占本生态大区
比例(%)
生态I类区
生态敏感
生态高敏感区
生态I类区总面积约2832平方公里,占重点协调区面积的38.8%
1395.3
49.3
自然保护区
75.1
2.7
风景名胜区
467.5
16.5
森林公园
20.2
0.7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118.3
4.2
生态功能
生态公益林
66.0
2.3
生物多样性保育区
36.4
1.3
水源涵养区
231.2
8.2
地表水体保护及控制区
214.4
7.6
风险避让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207.6
7.3
生态II类区
生态敏感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
生态II类区总面积约1790平方公里,占重点协调区面积的24.5%
30.3
1.7
生态功能
地表水体保护及控制缓冲区
65.2
3.6
生态缓冲区
884.0
49.4
国有林场
5.5
0.3
生态格局
生态廊道控制区
805.0
45.0
生态III类区
风险避让及其他
基本农田
生态III类区总面积约2677平方公里,占重点协调区面积的36.7%
1350.8
50.5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922.8
34.5
生态廊道缓冲区
403.4
15.1
合计
——
——
7299平方公里,100%
7299
——

8.2建设空间分区
考虑生态敏感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因素,按照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重点协调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四种建设空间类型,规划采取不同策略实施空间管控,用以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1)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指生态敏感性强、生态功能重要、地质灾害高发及人为划定的保护区域,应禁止各类开发建设,面积约为6016平方公里。
2)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指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形较复杂,根据生态、安全、资源环境等需要控制的地区,应限制开发性建设,面积约为571平方公里。
3)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指用地较为平整、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开发不会对生态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可用来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面积约为512平方公里。
4)已建设区
主要指现状重点调区已形成的城市建设区域,通过对现状用地功能的优化整合,重点突出和优化行政、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配套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旧城区的综合环境品质,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


8.3土地利用规划
本次全域规划以《宜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基础,对市域用地进行分类。至2020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348600.0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总规模为2959.05平方公里。重点协调区内城镇村建设用地区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201.png
8.4大宜昌都市区规划
1)城镇布局结构
根据《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对该区域的定位,其城镇布局结构确定为:“一主五副、五带多园、三楔三心”。
“一主”即宜昌中心城区,“五副”为外围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长阳龙舟坪镇、秭归茅坪镇五个副中心。借助都市区外部西、南山体屏障和都市区内部六条主要水体廊道,山水环绕、一主五副紧密联系,成为宜昌未来城市空间拓展、城市职能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增强的主体依托。
“五带”即五条城乡统筹发展带,分别为江北统筹发展带、江南统筹发展带、小--仙城乡统筹发展带、当-枝城乡统筹发展带、白--王城乡统筹发展带。
“多园”即五条城乡统筹发展带串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业区、新镇区等多类园区,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亦成为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带。
规划重点突出三大绿心和三大绿楔,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保障,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三大绿心”即西陵绿心、猇亭绿心、枝江绿心,依托自身山体、湿地等条件,形成所处组团的绿化核心、组团绿肺,保障组团环境质量的同时丰富城市生活。“三大绿楔”主要为西陵后山-磨基山、龙盘湖-观音山、善溪冲-艾家店、玛瑙河绿楔,三大绿楔将整个都市区进行了南北向山水的串联和东西向组团的分隔,使得整个都市区呈现有机的、组团式空间结构。
2)产业结构规划
构成大都市区“四主一辅”五条廊道的工业发展框架。“四主”即江北产业走廊、江南产业走廊、夷陵-枝江产业走廊、当阳-枝城产业走廊;“一辅”即枝江-当阳农产品加工走廊。
1)江北产业走廊:包括宜昌生物产业园、猇亭工业园、五峰民族工业园、姚港化工园等,以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业等为主。
2)江南产业走廊:包括点军工业园、宜都高新科技工业园、楼子河工业园、枝城化工建材产业园等,以食品加工业、电子材料、化工业为主。
3)夷陵-枝江产业走廊:包括小溪塔轻型综合工业园、龙泉酒类饮品工业园、鸦鹊岭工业园、枝江经济开发区,以电子材料、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业等为主。
4)当阳-枝城产业走廊:包括坝陵工业园、木店工业园、双莲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以轻型化工业、新型建材、纺织业等为主。
)枝江-当阳农产品加工走廊:包括问安镇农产品加工园、半月镇农产品加工园等主要以食品、轻纺、粮食、油料、水产、畜牧、蔬菜等农业生产加工的农业发展带。
8大宜昌产业结构规划图
3)农村居民点布局引导
1)种植模式主导集聚方式
种植作物的不同决定了用工量、劳作强度和经济效益的不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农业劳作和外出务工之间平衡和选择,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人们居住方式的选择。通过对都市区范围内的种植模式进行研究,以农业种植方式作为居民点布局的依据,根据用工量的分析来划分未来聚集模式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
大棚作物种植区:大棚用工量大,农民需就近居住,故这类种植区建议维持散居状态,新迁居民实现近距离小规模集聚。
林地种植区:因林地的日常用工量较小,工时段且集中,这类种植区适宜较大型的居民点,以方便设施的配置,提供更好的服务。
9大宜昌农业种植区分布图
2规模农业经营与居民点撤并
对于大量的山区、丘陵地带不宜大规模建设的地区,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基本服务水平等方式,逐步实现镇区城镇化、集中居民点设施城镇化、散居村落生活水平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淡化土地的城镇化,努力实现生活质量的城镇化。规划重点研究沿江平原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有集聚需求的地区,通过项目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人口的规模化集聚、建设新型社区。
规划以都市区范围内各区县统筹规划为依据,结合土地现状、种植结构等分析,识别未来可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主要区域,考虑农业的规模经营,进行适当的居民点撤并。
3村落分级规划
规划将村庄分为两类,即中心社区与基层社区。

8.5沿河廊道协调规划
对市域内四条沿河廊道地区通过高程、坡度等用地条件分析,将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用地与具有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区域进行叠加,最终划定香溪河两侧0.5-1公里、沮漳河两侧1.5-2公里、清江两侧1.5-2公里、渔洋河两侧1-2公里,为四条沿河廊道的边界范围。
8.5.1香溪河廊道协调规划
1)发展目标
建设宜昌市西北部沿香溪河的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和特色农业长廊。
为实现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职能,严格保护香溪河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禀赋为基础,廊道内产业主要以绿色食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限制工业发展门类,以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流域内人口向城关镇和重点镇度集中。
2)空间管制指引依据生态容量测算,香溪河廊道内适宜的人口总量为16.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7平方公里以内。
为实现廊道的平衡发展,实现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要求,对廊道内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确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对廊道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3)城乡空间结构
香溪河廊道的规划沿香溪河展开,以香溪河为城镇串联的主轴线,廊道内城镇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廊、一心、多点”,即沿香溪河廊道,以古夫镇为核心,其余各乡镇沿河点状分布。
4)城乡职能结构
古夫镇为兴山县城关镇、综合型城镇,兴山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核桃、柑桔、蔬菜、养殖等农业为主;现代电子工业、水电工业和旅游业为辅。
昭君镇规划为旅游型城镇,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由高山至河谷发展梯级农业。
归州镇规划为旅游型城镇,以旅游业发展为主,农业发展柑橘、茶叶种植等。
黄粮镇规划为农业型集镇,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高山农业发展区,兴山县高山农业示范区。
南阳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农业发展、林特加工为主。
峡口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重点发展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物流业农业以发展核桃、柑桔、蔬菜、养殖等农业为主;集中建设工业园区。
郭家坝镇规划为旅游型城镇,以旅游业发展为主。
5)城乡级别结构体系
本次规划将香溪河廊道内的城镇和村落划分为5级,包括县城(城关镇)、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
城关镇为古夫镇,重点镇包括昭君镇和归州镇,特色镇为黄粮镇、峡口镇,一般镇包括南阳镇、峡口镇、郭家坝镇。
3 香溪河廊道城乡规划体系一览表
廊道
区(县)
城镇镇分类
镇名
中心社区(中心村)
香溪河廊道
兴山县
城关镇
古夫镇

重点镇
昭君镇
青华
特色镇
黄粮镇
火石岭
峡口镇
建阳坪、普安寺
一般镇
南阳镇
湘坪河
秭归县
重点镇
归州镇
香溪、贾家店
一般镇
郭家坝镇
文化、庙垭
6)城乡等级规模结构
按照人口容量控制和可建设用地分析,未来香溪河廊道的城镇等级规模分为4级。其中,兴山县古夫镇规划宜居人口为5.5万人以内,南阳镇为1万人以内,昭君镇为2万人以内,黄粮镇为2万人以内,峡口镇为2.5万人以内,秭归县郭家坝镇为1.5万人以内,归州镇为2万人以内。
中心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000-4000人,基层社区人口为500-1000人。
4 香溪河廊道城镇宜居人口规模一览表
廊道
城镇等级(万人)
镇名
规划宜居人口(万人)
香溪河廊道
5—10
古夫镇
古夫镇5.5以内
2—5
峡口镇
峡口镇2.5以内
1—2
昭君镇、黄粮镇、郭家坝镇、归州镇
昭君镇2.0以内、黄粮镇2.0以内、郭家坝镇1.5以内、归州镇2.0以内
<1
南阳镇
南阳镇1.0以内
7)廊道功能分区
以实现香溪河廊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合香溪河两侧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将香溪河廊道划分为城镇发展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林地生态保育区。
8)综合交通规划
十宜铁路在兴山县境内通过峡口镇、昭君镇、黄粮镇、古夫镇,在古夫镇内设站。
郑渝铁路东西向穿越兴山县,途径南阳镇、古夫镇、黄粮镇、榛子乡,规划设置兴山站。
在建的沪蓉高速宜巴段(即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是联系宜昌与成渝地区的重要通道。
规划新建昭君镇至古夫镇一级路,连接沪蓉高速至兴山县城的快速通道。现状省道、县道按照二级路标准进行改建、扩建。
10)公共设施布局香溪河廊道属于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廊道内用地多属生态高敏感区,应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疏解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廊道内主要工业园区包括古夫园区、黄粮园区、峡口园区。其中古夫园区以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峡口园区主要发展精细磷化工、硅化工和物流业;黄粮镇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依据香溪河廊道的城乡级别结构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分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五级。
兴山县城为兴山县城关镇古夫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县市城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峡口镇、昭君镇和黄粮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中心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南阳镇、归州镇和郭家坝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一般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
3)重点区域规划指引
古夫镇作为香溪河廊道的重点区域。规划建议如下:
1)借助铁路站场设施实现城市升级
郑渝铁路基本确定将途径兴山县,宜昌经兴山至十堰的十宜铁路与郑渝铁路在兴山县交接,担负联系宜昌主城区与兴山县的重要作用,古夫镇的区位条件将极大提升,可借助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调整06版总规中城南组团的职能,将产业职能疏解至周边乡镇。
2)以道路建设为契机整合城镇结构
借助古夫镇至昭君镇的一级路建设,强化古夫镇至中心城区的联系,梳理香溪河廊道内的交通组织,组织物流货运通道,以此为契机整合古夫镇、黄粮镇、南阳镇、昭君镇的功能关系,实现廊道的一体化发展。
3)重视生态空间保护和城市景观营造
依据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严格保护镇区北部的古洞口水库及其周边水源保护地。以香溪河为景观轴线,串联新老镇区,构建宜人小城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651.png
8.5.2沮漳河廊道协调规划
1)发展目标
建设宜昌市东部沿沮漳河的生态长廊、绿色产业长廊和特色农业长廊。
为实现东北山地丘陵生态发展区和东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的职能,严格保护沮漳河周边生态环境;以现状基本农田为基础,廊道内产业主要以绿色食品加工工业和农业为主,限制工业发展门类,以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流域内人口向城区、城关镇和重点镇适度集中。
2)规划布局
1)发展容量控制
依据生态容量测算,沮漳河廊道内适宜的人口总量为78.0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9.1平方公里以内。
3)城乡空间结构为实现廊道的平衡发展,实现东北山地丘陵生态发展区和东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的要求,对廊道内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确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对廊道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沮漳河城镇廊道的规划沿沮漳河展开,以沮漳河为城镇串联的主轴线,廊道内城镇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廊、二心、多点”,即沿沮漳河廊道,以市域副中心城市当阳城区和鸣凤镇为核心,其余各乡镇沿河点状分布。
4)城乡职能结构
鸣凤镇为远安县城关镇、综合型城镇,远安县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商贸、旅游、加工业。
旧县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主要发展旅游,农产以食用菌、茶叶、桑蚕和粮油为主。
洋坪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县域副中心,以商贸、旅游、加工业为主。
花林寺镇规划为工业型城镇,以发展新型建材为主的工矿型城镇。
育溪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发展农业为主。庙前镇规划为工矿型城镇,发展农业、林业,工业发展以煤加工业为主。
两河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土地、水资源丰富,以发展大蒜、棉花、水产品等农业为主,加工业、商贸为辅。
河溶镇规划为农业型集镇,宜昌市的粮油大镇、畜牧水产重镇,以发展蔬菜、林果、畜牧等农业为主。建设当阳市特色农业发展基地。
半月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发展水产、粮油、水果、畜牧等农业为主。
草埠湖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已发展农业为主。
问安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发展粮食生产、油料生产等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商贸为辅。
七星台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镇区以油脂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镇域为农产品生产基地。
5)城乡级别结构体系
本次规划将香溪河廊道内的城镇和村落划分为5级,包括县城(城关镇)、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
县市城区为当阳市,城关镇为鸣凤镇,重点镇包括洋坪镇、河溶镇和问安镇,特色镇为半月镇、草埠湖镇,一般镇包括旧县镇、花林寺镇、庙前镇、育溪镇、两河镇、七星台镇。
5沮漳河廊道城乡规划体系一览表
廊道
区(县)
城镇镇分类
镇名
中心社区
沮漳河廊道
远安县
城关镇
鸣凤镇

重点镇
洋坪镇
马渡河、徐家棚
一般镇
旧县镇
红岩村
花林寺镇
花林寺村
当阳市
重点镇
河溶镇
郭场、官垱
特色镇
半月镇
枯树龄、泰山村
草埠湖镇
台渡村
一般镇
庙前镇
沙河、李店
育溪镇
马店、陈院、脚东
两河镇
楚乡村

枝江市
重点镇
问安镇
袁码头
一般镇
七星台镇
江会寺
6)城乡等级规模结构
按照人口容量控制和可建设用地分析,未来沮漳河廊道的城镇等级规模分为4级。其中,远安县鸣凤镇规划宜居人口为12.5万人以内,旧县镇为2.0万人以内,洋坪镇为2.5万人以内,当阳市当阳城区为34.5万人以内,育溪镇为5.0万人以内,两河镇为4.0万人以内,河溶镇为5.0万人以内,半月镇为4.5万人以内,草埠湖镇为2.0万人以内,枝江市问安镇为6.0万人以内,七星台镇为4.5万人以内。
中心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000-5000人,基层社区人口为1000-1500人。
6沮漳河廊道城镇宜居人口规模一览表
廊道
城镇等级(万人)
镇名
规划宜居人口(万人)
沮漳河廊道
20-50
当阳城区
当阳城区34.5以内
10—20
鸣凤镇
鸣凤镇12.5以内
5—10
问安镇
问安镇6.0以内
2—5
洋坪镇、育溪镇、两河镇、河溶镇、半月镇
洋坪镇2.5以内、育溪镇5.0以内、两河镇4.0以内、河溶镇5.0以内、半月镇4.5以内
1—2
旧县镇、草埠湖镇
旧县镇2.0以内、草埠湖镇2.0以内
7)廊道功能分区
以实现沮漳河廊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合沮漳河两侧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将沮漳河廊道划分为多个功能区。
8)综合交通规划
建设保宜高速公路,对远安县的物流、货运通道具有很好的疏解作用,对兴山县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新建当阳至枝江一级路、当阳鸣凤镇一级路、当阳至猇亭一级路、半月镇经王店镇至黄花乡一级路。现状省道、县道按照二级路标准进行改建、扩建。
9)产业园区规划
沮漳河廊道属于东北山地丘陵生态发展区和东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功能区,属于集中建设和生态保护双重功能。廊道内有部分生态高敏感区,应适当纾解内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以发展食品加工工业和农业为主,逐渐纾解廊道内的化工业。
10)公共设施布局
依据沮漳河廊道的城乡级别结构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分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五级。
远安县县城城关镇鸣凤镇,当阳市当阳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县市城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沮漳河廊道的中心镇包括洋坪镇、河溶镇、半月镇、草埠湖镇、问安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中心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一般镇包括旧县镇、花林寺镇、庙前镇、育溪镇、两河镇、七星台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一般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
3)重点区域规划指引
沮漳河廊道内适建区主要集中于鸣凤镇和当阳城区周边区域,本次规划将鸣凤镇作为沮漳河廊道的重点区域,当阳城区定位为宜昌市副中心城市,纳入大宜昌范围考虑。
规划建议如下:
1)整合镇区功能建设集中产业园区
强化镇区功能分区,将产业用地调整至S250以南,形成集中的产业园区,进一步梳理物流交通组织,避免货运通道穿行城区。
2)结合保宜高速建设塑造新组团
借助保宜高速及其联络线的建设,在沮漳河西岸建设新的城市功能组团,发展旅游和商贸服务职能,为城市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3)注意镇区周边地质灾害区域
鸣凤镇周边山体陡峭,空间管制中将其划定为禁建区,规划中应严格遵循用地控制边界,注意预防地质灾害。
8.5.3清江廊道协调规划
(1)发展目标
建设宜昌沿清江生态发展带,特色旅游长廊。
为实现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职能,对清江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管控和保护;以自然优势为基础,廊道内产业主要以清江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限制工业发展门类,以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引导流域内人口向城关镇和重点镇适度集中。
(2)规划布局
1)发展容量控制
依据生态容量测算,清江廊道内适宜的人口总量为58.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4.2平方公里以内。
2)空间管制指引
为实现廊道的平衡发展,实现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要求,对廊道内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确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对廊道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206.png
3)城乡空间结构
清江廊道的规划沿清江展开,以清江为城镇串联的主轴线,廊道内城镇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廊、双心、多点”,即沿清江廊道,以龙舟坪镇、陆城街道为核心,其余各乡镇沿河点状分布。
4)城乡职能结构
龙舟坪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长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以旅游服务、商贸流通、农业发展为主。
磨市镇规划为工矿型城镇,以发展油茶、核桃、栀果、茶叶等农业为主,未来建设长阳的工业核心区。
鸭子口乡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农业发展为主。
都镇湾镇规划为旅游型城镇;农业已发展栀果、茶叶、核桃、魔芋、烟叶等为主。发展水电、矿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为格局。未来建设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综合城镇,实现由一、二产像三产的转型。
资丘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农业发展为主。
渔峡口镇规划为农业型城镇,以农业发展为主。
陆城街道规划为综合型城镇,宜都市经济、政治、文教、商贸中心城区
高坝洲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以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主,商贸、柑橘为辅。
5)城乡级别结构体系
本次规划将清江廊道内的城镇和村落划分为5级,包括县城(城关镇)、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
宜都市市区陆城街道,长阳县城关镇龙舟坪镇,特色镇为高坝洲镇、磨市镇,一般镇包括鸭子口乡、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

表7清江廊道城乡规划体系一览表
廊道
区(县)
城镇镇分类
镇名
中心社区
清江廊道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城关镇
龙舟坪镇

特色镇
磨市镇
峰山、紫荆滩
一般镇
鸭子口乡
古坪
都镇湾镇
麻池、响石、龙潭坪
资丘镇
峡口、黄柏山
渔峡口镇
枝拓坪
宜都市
县级市市区
陆城街道

特色镇
高坝洲镇
皓光
6)城乡等级规模结构
按照人口容量控制和可建设用地分析,未来清江廊道的城镇等级规模分为4级。其中,长阳县长阳城区(含龙舟坪镇、磨市镇)宜居人口为20万人以内,鸭子口乡为1.5万人以内,都镇湾镇为4.5万人以内,资丘镇为3.5万人以内,渔峡口镇为3.0万人以内,宜都市陆城街道为22万人以内,高坝洲镇为3万人以内。
中心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000-4000人,基层社区人口为800-1200人。
表8清江廊道宜居人口规模一览表
廊道
城镇等级(万人)
镇名
规划宜居人口(万人)
清江廊道
20-50
陆城街道
陆城街道22.0以内
10-20
长阳城区(含龙舟坪镇、磨市镇)
长阳城区(含龙舟坪镇、磨市镇)20.0以内
2—5
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高坝洲镇
都镇湾镇4.5以内、资丘镇3.5以内、渔峡口镇3.0以内、高坝洲镇3.0以内
1—2
鸭子口乡
鸭子口乡1.5以内
7)廊道功能分区
以实现清江廊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合香溪河两侧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将清江廊道划分为多个功能区。
8)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宜张铁路,从十宜铁路引一条支线经过五峰,至湖南张家界的客运铁路,作为十宜铁路旅游功能的补充,也可以加强湖北西南部与湖南的交通联系。
规划新建五眼泉至龙舟坪一级路,连接宜都市市区经五眼泉镇、磨市镇至龙舟坪镇的快速通道,也是连接龙舟坪镇至沪渝高速的快速通道。现状省道、县道按照二级路标准进行改建、扩建。
9)产业园区规划
清江廊道内主要工业园区包括长阳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长阳创新产业园、磨市新型工业园。工业园区以发展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建材、轻纺、冶金(矿产品深加工)、物流等产业为主。
清江廊道部分流域属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服务和生物物种保护的重要功能区。廊道内多属生态高敏感区,应纾解内部对江水、环境有污染的产业,以发清江旅游业为主,绿色环保产业为辅。
10)公共设施布局
依据清江廊道的城乡级别结构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分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五级。
长阳县县城龙舟坪镇,宜都市城区陆城街道,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县市城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清江廊道的中心镇包括磨市镇和高坝洲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中心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一般镇包括鸭子口乡、都镇湾镇、资丘镇和渔峡口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一般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
(3)重点区域规划指引
清江廊道内适建区集中于龙舟坪镇和清江江口的陆城街道,本次规划将龙舟坪镇作为清江廊道的重点区域,陆城街道纳入宜都城区考虑。规划建议如下:
1)结合龙五一级路的建设,统筹县域功能
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龙五一级路经磨市镇、五眼泉镇,接陆渔一级路,联系龙舟坪镇和陆城街道,由此将带来磨市镇区位条件的极大提升,长阳县城乡统筹规划中提出在磨市镇建设长阳新区,发展产业功能。规划建议在县域层次统筹各镇职能,建设以龙舟坪为核心的清江两岸小城镇组群。
2)集约高效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清江流域生态资源丰富,规划中应强化生态保育,实施积极的生态恢复政策,避免有限用地的低价值开发。
3)强化城区路网规划
龙舟坪镇地形复杂,路网建设难度较大,规划建议进一步梳理城区内交通组织,增加津洋口至白氏坪联系通道。
4)注重清江城区段两岸公共空间建设
清江城区段现在已经逐步开发,规划中应注意两岸公共空间的同步建设,以清江为主轴线,串联周边山体、绿地和滨水区,形成城区的开放空间网络。
8.5.4渔洋河廊道协调规划
(1)发展目标
建设宜昌市西南部沿渔洋河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带。
为实现南部武陵山区生态保育区和东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的职能,对渔洋河内区域分段建设;以天然禀赋为基础,廊道内产业主要以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业为主,疏解廊道内现有工业,以“农家乐”旅游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就业,以公共服务设施来引导人口向城关镇和各个集镇集中。
(2)规划布局
1)发展容量控制
依据生态容量测算,渔洋河廊道内适宜的人口总量为21.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8.1平方公里以内。
2)空间管制指引
为实现廊道的平衡发展,实现南部武陵山区神态保育区和东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的职能要求,对廊道内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确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对廊道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787.png
3)城乡空间结构
渔洋河廊道的规划沿渔洋河展开,以渔洋河为城镇串联的主轴线,廊道内城镇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廊、一心、多点”,即沿渔洋河廊道,以渔阳关镇为核心,其余各乡镇沿河点状分布。
4)城乡职能结构
姚家店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纳入宜都市市区考虑,具有县域中心的服务职能,产业以生物农业、先进制造、商贸为主。
五眼泉镇规划为旅游型乡镇,产业以旅游休闲,水产、果蔬初加工为主。
聂家河镇规划为旅游型乡镇,产业以旅游休闲,水产、果蔬初加工为主。
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规划为旅游型乡镇,以发展旅游休闲业为主,农业发展茶叶果蔬初加工。
王家畈乡规划为农业型城镇,农业以发展农产品种植、茶叶果蔬初加工为主。
渔洋关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全县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市场中心、文化中心。旅游目的地,以发展茶、烟、蔬菜、魔芋、药材等农业为主,工业形成矿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水电工业三大支柱。
长乐坪镇规划为旅游型城镇;生态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发展旅游业。
五峰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业、畜牧业发展条件好,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业。
5)城乡级别结构体系
本次规划将渔洋河廊道内的城镇和村落划分为5级,包括县城(城关镇)、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
五峰县城关镇为渔阳关镇,重点镇为五峰镇,特色镇为聂家河镇、长乐坪镇,一般镇包括姚家店镇、五眼泉镇、潘家湾乡、王家畈乡。
表9渔洋河廊道城乡规划体系一览表
廊道
区(县)
城镇镇分类
镇名
中心社区
渔洋河廊道
五峰县
城关镇
渔阳关镇

重点镇
五峰镇
谢家坪、水浕司、茅坪
特色镇
长乐坪镇
白岩坪、白鹿庄
宜都市
特色镇
聂家河镇
丁家坪、邓家桥
一般镇
姚家店镇

五眼泉镇
拖溪
潘家湾乡
南冲
王家畈乡
全福河、毛湖淌、龙潭河
6)城乡等级规模结构
按照人口容量控制和可建设用地分析,未来渔洋河廊道的城镇等级规模分为3级。其中,姚家店镇规划宜居人口为3万人以内,聂家河镇为2万人以内,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为1.5万人以内,王家畈乡为3万人以内,渔洋关镇为5.5万人以内,长乐坪镇为2.5万人以内,五峰镇为4万人以内。
中心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000-4000人,基层社区人口为1000-1500人。
10渔洋河廊道城镇宜居人口规模一览表
廊道
城镇等级(万人)
镇名
规划宜居人口(万人)
渔洋河廊道
5—10
渔阳关镇
渔洋关镇5.5以内
2—5
姚家店镇、王家畈乡、长乐坪镇、五峰镇
姚家店镇3.0以内、王家畈乡3.0以内、长乐坪镇2.5以内、五峰镇4.0以内
1—2
聂家河镇、潘家湾乡
聂家河镇2.0以内、潘家湾乡1.5以内
7)廊道功能分区
以实现渔洋河廊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合香溪河两侧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将渔洋河廊道划分为多个功能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209.png

1)城镇发展区
城镇发展区是以城镇功能为主导用途的区域,也是市域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区域。渔洋河廊道的城镇发展区主要集中在渔阳关镇和姚家店镇,其余各镇延廊道点状分布。
2)基本农田集中区
指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占比例较大,需要重点保护和建设的区域。基本农田集中区重点是有事粮食基地、蔬菜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规模生产区域。渔洋河廊道的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在聂家河北部,姚家店南部。
3)一般农业发展区
在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以发展种植农业、柑橘为主的区域为一般农业发展区。渔洋河廊道的一般农业发展区主要集中在王家畈乡周边。
4)林地生态保育区
为了保护生态资源、库区水质,对于生态环境较敏感和较良好的区域进行保护维护,特设林地生态保育区。渔洋河廊道的林地生态保育区主要集中在五峰镇至渔阳关镇沿河廊道周边,潘家湾镇周边,王家畈乡周边。
8)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从十宜铁路引一条支线经过五峰,至湖南张家界的客运铁路,作为十宜铁路旅游功能的补充,也可以加强湖北西南部与湖南的交通联系。
宜来高速规划中,经过五峰县渔洋关镇,连接宜昌和来凤的宜来高速公路,计划“十二五”期末动工建设。
已建设陆渔一级路,陆城至渔阳关镇的快速通道。现状省道、县道按照二级路标准进行改建、扩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937.png

9)产业园区规划
渔洋河廊道内主要工业园区包括湖北五峰工业园、湖北宜都工业园。其中湖北五峰工业园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化工、机械加工业等为主;湖北宜都工业园主要以发展医药化工、建材、电子及电子材料、纺织、机械、能源业等为主。
(10)公共设施布局
依据渔洋河廊道的城乡级别结构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分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基层社区五级。
五峰县县城为五峰县城关镇渔阳关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县市城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渔洋河廊道的中心镇包括五峰镇、聂家河镇和长乐坪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中心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一般镇包括姚家店镇、五眼泉镇、潘家湾乡和王家畈乡,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一般镇镇区的配建标准进行建设。
3重点区域规划指引
渔洋河廊道内适建区集中于渔阳关镇及其周边、聂家河镇北侧,本次规划将渔阳关镇作为渔洋河廊道的重点区域。规划建议如下:
1)合理设定城区建设规模
渔洋关镇的建设缺乏动力,镇区人口集聚缓慢,应合理认识山区城镇化的过程,设定合理的建设目标,避免超前建设的浪费。
2)集中建设公共服务中心
现有规划中公共设施分散布局于渔洋河两岸的各坝中,建议进行适当调整,集中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有利于短期内形成新城面貌,同时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3)进一步梳理城区道路系统
S325、S242穿行于城区中,规划建议梳理城区道路系统,调整部分规划道路,实现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分离、客运通道与货运通道的分离。
4)加强渔洋关与外围乡镇的联系
渔洋关镇可借助周边乡镇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如长乐坪镇的农业资源、柴埠溪的旅游资源。



10-重点协调发展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图.jpg (211.38 KB, 下载次数: 199)

10-重点协调发展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图.jpg

02-市域生态分区图.jpg (182.04 KB, 下载次数: 197)

02-市域生态分区图.jpg

03-市域用地评价图.jpg (195.88 KB, 下载次数: 187)

03-市域用地评价图.jpg

06-市域交通规划图.jpg (216.48 KB, 下载次数: 197)

06-市域交通规划图.jpg

07-市域工业结构布局规划图.jpg (195.96 KB, 下载次数: 180)

07-市域工业结构布局规划图.jpg

08-重点协调区域生态分区规划图.jpg (199.69 KB, 下载次数: 192)

08-重点协调区域生态分区规划图.jpg

作者: 暴风    时间: 2013-12-9 09:40
图片要另外上传呢。现在没有图片。
作者: Podolski2008    时间: 2013-12-9 09:43
暴风 发表于 2013-12-9 09:40
图片要另外上传呢。现在没有图片。

第一次发帖 不好意思 怎么修复啊
作者: 暴风    时间: 2013-12-9 10:33
在我的第一条回复的上边有个编辑按钮。

作者: wyx363293472    时间: 2013-12-9 12:23
最好把部分多余的文字字母编辑下,那是极好的。希望楼主发更多好帖。
作者: Podolski2008    时间: 2013-12-9 12:33
wyx363293472 发表于 2013-12-9 12:23
最好把部分多余的文字字母编辑下,那是极好的。希望楼主发更多好帖。

那是图片的引用 删不掉了
作者: xulingli    时间: 2014-4-10 16:53
没有下载的文件夹吗
作者: yb790101    时间: 2014-5-27 16:43
没有下载的文件夹吗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