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要点阐述及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解析 [打印本页]

作者: yixiantianzgb    时间: 2013-7-23 10:06
标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要点阐述及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解析
中国城市建设史要点阐述及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解析者(自己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很系统的总结,本人受益匪浅,感谢原作者。原作者姓名不详,见谅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 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2、 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 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帖子来源:中国建筑考试论坛 bbs.atrain.cn
4、 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 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有分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a、居住区: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b、市场: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c、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三月上已去郊外水边修禊以及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6、 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7、都城绿化: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主,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对于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这种道边植树的做法,唐时传到了日本。
8、 防火问题: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9、 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10、城市规模:中国古代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中,中国古代都城占据了前七名。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既在理论上的独特之处,又有大量的优秀实例。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的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帖子来源:中国建筑考试论坛 bbs.atrain.cn
一、元朝时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更为细致。她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由于历代政府对北京(故宫),加以保护,特别是解放后,中央政府将故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使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大至选址、布局,小至细部装修,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风水学的典型实物例证。






欢迎光临 (http://bbs.caup.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